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援建非洲赤道几内亚的那些日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3 09:54:03

  主人公:周祥明

  讲述:周江萍

  我的父亲周祥明,生于1927年12月,从16岁起参加公路建设工作,先后参加过江阳公路(浙江江山-福建建阳)、柳王公路(温州柳市-王华)、解放一江山岛公路、解放大陈岛公路、路桥飞机场等重要公路工程的建设,历任浙江省公路局第一、第三、第六工程队队长、书记等职。父亲的一生都与公路、桥梁工程打交道,直到71岁才离开公路建设岗位回家休息。现已87岁高龄的父亲,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过着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日子。

  我常听父亲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深深被老一辈浙江交通人的那种吃苦、奉献的精神和那份对交通事业的执着、热爱所感动。

  父亲对上世纪70年代初去非洲赤道几内亚援建的那段经历,记忆犹为深刻。回想起那段岁月,父亲总是感慨万千。

  援外建设,光荣的政治任务

  1971年,在非洲各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毛泽东主席当时曾风趣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因此,即便当时我国国力尚不强大、人民生活水平还十分艰辛,党中央仍毅然地做出一个决定:支援非洲各国建设。浙江省的援建任务之一是:派出一支176人组成的工程队,援助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建设一条国际标准的沥青公路。父亲所在的浙江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队就是这支援建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时任第一工程队队长兼书记的父亲,被授命为援赤几工程队党委委员兼第一工程队队长、书记。(援赤几工程队共分“一组三队”即:专家组和第一工程队、第二工程队以及机械队)

  当时的非洲大陆上都是些条件十分艰苦的国家。赤道几内亚,这个在地球仪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国,我们之前从未听说过。刚接到要去非洲援建的消息时,母亲忧心忡忡,担心时年已经47岁父亲身体吃不消。然而父亲却不以为意,当时去援建人员是从全省各地各行各业中抽调出来的精英,还必须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他觉得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苦的任务。

  1973年3月,经过在北京一个月的语言、礼仪和习俗的培训后,父亲和同事搭上飞往赤道几内亚的飞机。飞机途经印度新德里、埃塞俄比亚等国,辗转飞行四天后,终于踏上了赤道几内亚这片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

  环境艰苦,受到总统多次接见

  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属赤道雨林气候,潮湿,多雨多云,年平均气温24~26℃,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从15世纪末开始,历受葡萄牙殖民主义统治,1968年10月才宣告独立。

  父亲他们负责修建的那条公路,从蒙戈莫到恩昆,全长121公里,可以一直通到当时总统马西埃的家乡,是该国首条标准的沥青公路。

  该条公路历经30多年风雨,至今仍路基坚固,成为赤几人民众口称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见证中赤几人民友谊的丰碑。

  热带雨林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植被,天气多变,野生动物众多,经常碰到小腿粗的蛇和有攻击性的大猩猩,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再加上当时机械落后,援建工作非常艰苦,公路建设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援建人员却任劳任怨,不说放弃。为了早日完成援建任务,所有工程队队员几乎全年无休息,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

  援建人员在异国他乡苦干了三年,赤道几内亚首条沥青公路终于建成通车,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援建任务,于1975年8月凯旋而归。

  在援建期间,当时的赤道几内亚总统弗朗西斯科·马西埃非常关注公路建设,多次亲自接见和慰问中国援建人员,父亲就曾2次受到总统接见。

  直到现在,家里还珍藏着马西埃总统与我父亲亲切握手的照片。照片中,马西埃总统穿着黑色西服,我父亲和另一名专家组领导穿着黑色中山装,其他人员都穿着白色短袖,足见当时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互相帮助,与非洲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非洲援建的三年期间,援建人员除了工作外,生活上也与当地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国际友谊。

  当时的赤道几内亚是个贫穷而落后的小国,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非常原始,非常落后,基本上是一种“刀耕火种”的自然经济状态。劳动工具也非常简陋,除了大刀和锄头,基本上没别的农具。

  当地的农作物种植以热带水果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木薯、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当地人以木薯为主食,肉类等副食品基本依赖进口。根据父亲的描述,当地人甚至还未学会动物饲养。猪、鸡、牛等家禽从不喂养,都放养在山上自己觅食。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援建人员遇到的困难之一还有饮食问题。当时的赤几人对食品卫生并不重视,猪、鸡等动物宰杀之后不去毛就直接烧烤。一次,当地省长宴请我父亲一同用餐。省长以烤羊肉烤羊肠作为招待,同去的翻译告诉我父亲,这在当地算是招待贵宾的待遇了。父亲挟起一段羊肠,刚放进嘴里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羊粪味,想吐又觉得这有损国际友宜,只好硬着头皮咽下。事后一连几天,父亲一闻到腥味就直犯恶心。

  虽然当时,国内每半年会送一次大米、面粉、罐头、白糖等食品给援建人员,每月还给援建人员发放100元左右的伙食费。但由于有钱在当地也难已买到想要的东西,援建人员便动手自己种植蔬菜、养猪养鸡,生活上自给自足,把剩余下来的伙食费上缴还给国家。

  援建人员从国内带去蔬菜种子,大家自己开垦种植,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环境优势。有时援建人员会把吃不完的蔬菜就送给当地人,当地人民也会把采摘到的木薯、甘蔗等送给援建人员,有一次,甚至送来了一只大公鸡,这在当地算是最高的礼遇了。

  援建人员还自己养猪,最多时养过近20头。有一次一些猪已经养到200多斤了,但却一夜之间却被蚂蚁咬死数头。死猪外面爬满蚂蚁,黑压压的一片,就像一个黑色的球,令人毛骨悚然。有人说:非洲蚂蚁一次能吃掉一头牛,这话不假。后来,父亲他们就每天晚上在猪圈周围洒上汽油,以阻止蚂蚁军团的攻击。

  “虽然语言不通,但当地居民却都十分友好,当地人看到我们就会拍着手说:安布鲁!”(赤道几内亚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安布鲁”意为“你好”),父亲至今常常打趣地对我们招呼“安布鲁”。

  祖国关怀,援建人员最大的精神动力

  在赤几援建的三年,虽然远离祖国远离亲人,但援建人员却能时刻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与温暖,这也是支撑着他们背井离乡积极工作的精神支柱。

  “那时候,虽然工作艰苦,但国家对我们援建人员十分照顾,大家都觉得援建工作很光荣。”父亲回忆,“我们支委的5名同志每周要开会学习一天,学习国家的援外政策,传达国内的相关消息。援建人员每天晚上都要收听祖国广播后才去睡觉。”

  当时,援建人员每月一次收取家信,连夜写好回信,第二天早上集中送到大使馆寄回国内。

  国内的大前门香烟半年送一次,每人一次可购买一箱,这可乐坏了爱抽烟的父亲。

  同样,国家当时对援建人员的家属也给予了诸多照顾。

  “你爸援外那几年,每年春节,县政府都派人来慰问。有一次,家里建厨房要批木材,我就去县里找领导,还是县长亲自给批的呢”母亲回忆道。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白色脸盆,上面印着“援外光荣”的红字,那就是春节时县里送的慰问品,母亲一直珍藏很多年舍不得拿出来用。

  这些来自祖国的声音和关怀,成了援建人员最大的精神动力。

  三年援非,经历生死考验

  身处异国他乡,援建人员除了工作上的劳累外,还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赤道几内亚的湿热气候,血丝虫、金苍蝇、黑蚂蚁等害虫众多,当地卫生条件又极差,许多中国援建人员被虫子叮咬后,会患上可怕的疾病。

  “血丝虫病真的很可怕,发作时忽冷忽热,十分难受,而且时不时会从眼睛里、耳鼻里或是身体的其他部位爬出小虫子来。”父亲说起当时的情况,让我毛骨悚然。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工程队随行医务人员对这种病也是束手无策,很多人只能坚持到完成任务后回国治疗,也有人因此饱受折磨而死。仙居的援建人员杨树春就是因患血丝虫病,后来不治而亡。

  我父亲当时也染上了严重的血丝虫病,回国后身体极差。经化验,父亲一滴血中有一千多条血丝虫。有一次,父亲曾三天三夜不省人事,大家都以为他撑不过去了。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都日夜担心。

  针对父亲他们这批援非人员血丝虫病情况,我省专门在嘉兴设了一个援非人员的体检和治疗机构。经过长期治疗,父亲总算挺了过来,病情稳定后又回到单位工作,并且退而不休,直到71岁才真正放下工作。父亲常常笑称自己“命大”,他的这份乐观精神,至今还鼓励着我坦然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至今,父亲离开援建赤道几内亚已经整整38年了,但那个遥远的非洲小国却时常出现在父亲的脑海中。这份经历,父亲永生难忘,他常感叹说:“当年一起援建的老同志,许多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了。有生之年,若能再次相聚该有多好!”

  愿和父亲一样为祖国的外交援非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浙江交通人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作者: 周江萍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