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网友晒不堪回首童年照 打扮雷人如穿越剧(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9 08:55:22

  一张照片告诉你什么叫高端大气上档次

  穿了老爸的西装

  老乡见老乡,甭提多开心

  上厕所的时候老妈硬闯偷拍

  潮流

  还记得小时候拍的各种照片吗?在那一堆或淘气或卖萌的照片里,总有那么几张,让长大后的自己看了哭笑不得。近日,网友们掀起了新的潮流,大家纷纷上传自己小时候拍下的各种“雷照”,这些照片或打扮雷人,或浓妆艳抹,让围观者直呼“囧爆了”。

  晒雷照5000网友又笑又囧

  “听说每个涉世不深,任人摆布的小屁孩总有一两张不堪回首的童年照。”近日,网上掀起了一股“晒不堪回首童年照”热潮,网友们晒的照片大多是很小的时候拍的,扮相千奇百怪,让围观的网友们被雷得外焦里嫩,直呼“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晒童年照”在微博上传开后,迅速引起了轰动,跟帖的网友纷纷表示“要笑岔气了”,记者在网上调查发现,微博上这股“晒童年囧照”活动,最初源于豆瓣网近期发起的“一张不堪回首童年照”活动,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5679人参与,晒出了5029张照片。

  穿古装囧照有如穿越剧

  尽管80后们小时候还没有“穿越剧”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父母们让孩子“穿越”到清宫或大观园里,在网友上传的“囧照”里,相当一部分都穿着古装,要么扮格格阿哥皇阿玛;要么扮林妹妹宝哥哥,还有观音菩萨、白娘子、状元郎、江南才子等等,各种“穿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父母们做不到。

  网友“逸羽飞云”就是这样一名“穿越者”,他晒在豆瓣上的照片中,只见年幼的“逸羽飞云”身穿满清龙袍,双眼炯炯有神,活脱脱就是一位玉树临风的“四爷”。8月28日下午,记者找到他时,“逸羽飞云”笑称“都是清宫戏惹的祸”。

  “照片是我10岁那年拍的。”“逸羽飞云”回忆说,“当时好像都很流行给小孩子穿上古装,特别是皇帝公主之类的衣服拍照,周围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有类似的情况。”

  化浓妆男生也点“美人痣”

  如果说穿古装是“童年囧照”的一大流派的话,那另一派无疑就是“化浓妆”了,在网友上传的照片中,大多数在照相馆拍的艺术照,都有一副“标准妆”:打腮红、涂口红,眉心还点上一个“美人痣”,无论男女,统统如此。

  对此,在天津工作的80后刘先生深有感触,他上传的照片,是“古装派”和“浓妆派”的完美结合——一身唐三藏的行头,双手合十,脸上浓妆艳抹,不但腮红口红美人痣齐全,还画了眉毛。

  “当时的情景略微还记得一点。”刘先生说,自己那会是被父母“威逼利诱”拍下这张照片的,“作为一个小男孩儿,给我画女妆,我心里极其抵触,所以你看,脸上表情很不高兴。”

  扮小丑画花脸好养活

  相比于前两大流派,“扮丑”的照片比较少,但甫一有人发出来,就让众多网友笑喷。柴先生的“囧照”就是其中之一,只见照片上的小男孩脸上画了个脸谱,活脱脱就是一个戏台上的“小丑”。这张照片迅速被网友推举为“最受欢迎”照片之一,大家纷纷吐槽柴先生的父母“下手太狠”,还有网友笑曰:“这是充话费送的儿子啊!”

  对于这张让无数网友笑喷的囧照,柴先生回忆起来反倒觉得温馨。“那时我大概两三岁的样子,村里来了个戏班子,家里人就让师傅给我画上这个脸谱拍照片。”柴先生说,自己是山西运城人,当地农村风俗,小孩子画个三花脸好养活,“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只是我这张照片拍得比较正点”。

  分析

  审美差异造成喜剧效果

  为什么很多80后都有着“不堪回首”的童年照片?对此,多数网友表示:并非父母下手太狠,而是这些扮相正是当年的潮流。

  “那时候给小孩子照艺术照就是这样。”网友“西子”说,上世纪90年代初,一般人拍照都是去照相馆,照相馆里会提供各种背景和服装,“父母特别喜欢给孩子挑古装,各种古装都穿一套试试,帝王公主的衣服最受欢迎,而且当时武侠剧很火,各种武侠装扮也不少。”

  知名社会学家谭刚强教授表示,这些小时候的“雷照”,都是父母或老师来主导拍摄的,“它们反映的是父母那一代人的文化和审美观,跟现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大家觉得雷人是肯定的。”

来源: 重庆商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