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优质养老不能忽视商业养老险 选择多宜早准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0 09:36:2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此消息一出,将延迟退休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市民网民纷纷“吐槽”,调查显示,93%网民反对退休延至65岁。

  “我坚决反对65岁退休,那时我已经走不动了,老年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其实,社保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如果想要过的更好,肯定还是需要其他补充的!”市民刘女士这样说到。而对于想要为养老准备更好的物质基础,商业养老保险就不能忽略。

  商业养老险选择多

  安联集团去年7月发布的《安联人口结构报告》指出,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届时100个劳动力将必须供养64个退休人口。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保险专家李香叶表示,延迟退休的话题近两年频频进入公众视线,让更多人关注到人口老龄化给社保养老带来的沉重压力,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在对社会养老体系进行逐步调整,一些传统中保持高福利的欧洲国家也在养老金储蓄体系中逐渐增加个人的参与度。在这种趋势下,个人有着更强的养老金补充需求,商业养老保险也将有更大的动力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相关的保险需求。

  商业养老险宜早准备

  李香叶表示,“无论如何,养老需要提前准备,拉长养老金储备的时间可以降低缴费压力,换取更高的养老品质。对于白领来说,保费支出占其年收入的10%-20%较为合理,商业养老金占养老保障的两至四成为宜,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投资收益作为补充;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同时,在购买养老保险时,要考虑4个因素:投保年龄、家庭收支、家族寿命、通货膨胀。通常,养老规划制定得早,负担相对较轻。如果家族有长寿史,可考虑领取时间比较长的终身养老险。如果考虑抵御通货膨胀因素,则应选择有增值功能的养老险。总之,各类养老保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购买时可考虑相互组合,取长补短。

  领取时间比社保灵活

  按照保监会的规定,普通型人身保险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较小者,但为了鼓励养老业务发展,特别允许养老年金等业务准备金评估利率最高上浮15%。对此,李香叶认为,“目前养老保险的规模很小,新的费率改革中对养老年金产品的特别规定反映出监管部门希望能鼓励保险公司多发展养老保险业务,更好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做好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在切实的消费者需求和利好的监管政策指引的双重作用下,个人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将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更创新、更贴合消费者养老需求的养老产品将不断涌现。”“同时,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相比之下,社会养老金只能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缺乏弹性,而商业养老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按月领、按年领、还可以是一次性领取一大笔资金,如两全保险;有的还可以在按月领取的同时到一定年龄时再领取一部分养老金,如年金保险中给付的祝寿金、满期生存金。因此,消费者如果感觉每月或每年领取保险金很麻烦,或希望集中使用资金的话,在选择商业养老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次性返还。”李香叶说道。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以商业年金保险居多,领取的起始时间通常集中在被保险人50、55、60、65周岁这四个年龄段。但也有少数领取时间更加灵活的养老年金产品。比如中德安联的“安联超级随心年金保险(分红型)”,领取时间可以在40-70周岁任意一年作为年金领取的起始点,充分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养老规划需求,与此同时这一产品还可以搭配中德安联几乎所有的附加险产品,并且搭配无主附险比例限制,同时缴费期限也非常灵活,可以在1-65年中任意选择缴费期,还可选择月缴的方式,来减少缴费的压力。

来源: 四川在线-金融投资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