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广州清末民初有十万女学生 成了衣饰时尚引领者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06 09:56:34

 

   抛弃禁忌

   中西合璧乱穿衣

   男扮女装不稀奇

  旧时的西关小姐,讲究的是清静守贞,其衣饰也严格遵循礼制规范。在华服的重重包裹之下,这些敛眉低首的大家闺秀,其实更像是衣架子。民国成立后,清朝严格的服饰禁忌被荡涤一空,西关小姐开始步出深闺,走上街头,走进教会学校,走入百货公司和跳舞场,她们脱下宽袍长衫,穿上合体的裙袄,更大胆的一些人则穿上了披风、马甲、大衣、西装。她们第一次获得了选择服饰的权利,也通过这些选择尽情表达生活热情,“衣架子”变成了个性鲜明的人。

  在封建社会,女人的裤子只能穿在裙子里边,穿裤子见人是大不敬。然而,辛亥革命后,西关小姐就穿起了裤子。1911年9月,教育部颁布《学校制服规令》,规定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裙用黑”,但穿裙子练体操终归不方便,很多学校就采用短袄窄裤作为“操衣”。这样的紧身衣裤不仅便于行走,而且更能勾勒出身体曲线,很快就获得了青睐。作为最早获得受教育权的女孩子,西关小姐当仁不让地引导起这股时尚潮流。很多人不仅上课穿,下课也穿,甚至还穿着紧窄的衣裤,堂而皇之走出校门,引来口舌纷纷。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本司为维持学风,扶植女界起见,为此特申告诫。此后除中学以上女生必须着裙外,其小学女生凡14岁以上已届中学年龄者亦一律着裙……”教育司的禁令义正词严,至于收效几何,则另当别论了。

  “男女平权”是民国初年最受欢迎的舶来观念之一,在服饰上实现这一理想最为容易,于是女着男装成为另一股不可忽视的时尚,燕尾服、鸭舌帽、文明杖……无一不成为思想激进者的新宠。出生于西关官宦之家的张竹君是最早入读西医学校的女子之一,后来成了非常优秀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本人就是个典型的“男装爱好者”,常常西装革履出现于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演说,彰显出一股“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勇气。

   爱美风潮

   文明新装

   广为流行

  在那个舶来观念与固有传统激烈冲撞的时代,“文明”成了令人心醉神迷的一个词汇,弃绝了旧礼俗、采用西式礼仪的婚礼被称为“文明新婚”,而抛却以往富丽繁琐的装饰,朴素雅致的短袄黑裙,则被称为“文明新装”。翻开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一些教会中学的老照片,里边的女孩子一洗铅华,昔日必戴的金簪珠钏全消失不见,上身大襟袄长不过臀,腰身窄小,喇叭形袖子中露出纤纤素腕。早期的老照片中,黑色裙子大多长及脚踝,随着时间的推移,裙子渐渐变短,有的略盖过膝盖,大胆露出小腿。“文明新装”本是女学生专利,后来渐渐成为全城追逐的时尚,以至青楼女子以此为好。

  在饰品方面,抛弃了簪钏、戒指、手镯、耳环的西关小姐很快有了新宠,那便是自来水笔和眼镜。在衣襟上斜插一支自来水笔,既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时髦的装饰,而她们对眼镜的迷恋,常使报刊发出讽刺之声。1912年的第七期《时事画报》就刊登了一则题为“眼光浅窄”的新闻,称:“试观省垣各眼镜店,男女错杂,其门如市,获利颇厚。说者谓新少年好架眼镜,其眼光可知云。”

  丝袜是深得西关小姐青睐的另一个舶来品。在先施、真光、大新等百货公司里,各种颜色的丝袜应有尽有。既然穿上了丝袜,绣花鞋就显得土了,高跟皮鞋才能展示新女子的风采。“女子靴声橐橐,马路中疾行如飞”,西关大屋趟栊门后“莲瓣无声”的旧影,早已遥远不可追了。

  民国初年,广州姑娘忙更衣,带旺了百货公司的生意。1912年第二期《时事画报》刊登了一则新闻,打出一个赤裸裸的标题——“纵欲”,文中说:“长堤十八甫之间,危楼高耸,五光十色,如览宝船,鬓影衣香,熙来攘往,登徒充斥,咸相耳语曰,‘此所谓自由女游公司也’……少年为讨好女子计,不惜黄金虚掷,以博其欢,故公司所入,日以万计。”作者显然看不惯这种现象,还举出了某英国绅士,因为妻子太爱花钱买衣裳,故此提出离婚的例子,试图劝诫那些竭力巴结女孩子的少年回头是岸。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记者 王月华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