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处罚
有人尝试跳出这个“怪圈”,结果是被孤立。2003年,一直停留在中低端产品销售的董汉水,打算增添部分中高端品牌。“依视路、豪雅等品牌产品线丰富,质量和品牌效应不错,很多消费者点名要求购买这些产品,”董汉水考察了一番市场后也发现,这些知名产品的走量快,且毛利高,基本90%以上的同行都在销售这些品牌。
董汉水解释,根据不同洋品牌库存量和销售情况,进货价一般为厂家制定零售价的2折-4折。他举例称,法国依视路一款眼镜现片的进货价一般是厂家制定零售价的2.5折左右,定制片则为5折,如果算销售毛利,前者能达到50%,后者至少30%。有武汉零售业者对记者证实了“进货价2.5折左右”的说法。
董汉水决定挤进这块市场。2003年董汉水找到依视路武汉经销商拿了一批镜片。随后,在自己的宣传单页上,他打出依视路产品2.5折起的广告,“当时同行基本最多只是按价格表上的价格8.5折到9折销售,即如果是一副1000元的产品,我以400元销售,而同行只能做到最低850元。”
这种价格体系立马引来了同行的反弹。“不久后就有同行向依视路经销商反映情况,后者立刻停止对我供货。”董汉水说,打出广告当天主流度数为500-600度产品全部售完,随后,自己向经销商要求补货被明确拒绝,对方给出的理由则是中际低于最低零售价销售。
在董汉水看来,自己的低价销售并不属于恶性竞争。“眼镜门店成本主要来自店面租金、人工和费用,以中南商圈为例,若租赁一间200平方米左右的临街门面,年租金至少需要80万元,装修费用则需要每平米1600元左右,眼镜店对装修要求高,一般5年左右就需要再次翻新,年折旧费近10万元,加上各种税费,如果一幅镜片进价为100元,卖400元左右才能保本。”
董汉水采取的办法是降低企业自身经营成本。“我选择开楼中店,同时,自己购买物业而非租赁,”董汉水表示,在2006年前后,一批打着平价口号的零售店开始在武汉陆续出现,而其租金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的眼镜零售店。
正是因为租金成本下降,这批眼镜零售店有了降价空间,“当时我进的那批依视路产品,即便按4-5折左右销售,仍有不小盈利空间,这也并不是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倾销行为。”
与依视路合作失败后,董汉水尝试与另一家知名日本品牌夏蒙合作,“当时在一次行业展会上,我向夏蒙的经销商订购了一批镜片,但还没等发货,就被对方停止供货,”董汉水无奈地说,当时夏蒙的经销商向同行打听我的情况,被告知我可能会低于他们的最低价销售,对方将订金、货款等共计26.5万元,全部退给了我,合作就此终止。
曲线“串货”
“对比我公司内其他产品,可能依视路、蔡司、豪雅等并非是最赚钱产品,但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一个门店若没有这些产品支撑,无法做成一个规模化的企业,”面对着经销商集体封杀,董汉水只能想其他办法。
除武汉外,在其他城市,中际眼镜也有连锁店,“我让外地亲友严格执行经销商制定的价格体系销售,保证经销商与他们的正常供货关系,但私下里再从外地将货调过来,放在武汉门店销售。”董汉水说,这种方式在业内被称为“串货”。另一被封杀同行也是如此。上述本土零售店人士坦言,自己大都通过外地朋友串货保证经营。还有被封杀的企业重新注册一家公司,新公司严格执行厂方和经销商制定的价格体系,再从新公司里商品到旧门店销售。
通过串货的方式,董汉水的门店生意额节节攀升。“目前,这些高端产品的销量,我的一家门店能超过其他公司9家门店总营收。”
不过,董汉水仍被经销商“围追堵截”。“前几年一位顾客指定要求一款定制片,折射率、阿贝数等方面的要求十分细致,随后我们按顾客的要求让北京分店请厂家定制,随后才知道,这是厂方和经销商为了查串货而设‘局’。”董汉水回忆随后其在北京公司被停止供货。“这也说明,在武汉之外的其他区域,同样必须严格执行统一零售价。”
但另一代表经销商的业内人士则坦言,这也是厂家保护主流零售商的无奈之举。其举例,曾经国内十分流行销售宝姿品牌的镜片,批发价一度高达400多元,但因为没有这种价格保护体系,宝姿价格被逐步拉低至200多元,而其在华中区域批发出货额也从以往的年均1亿元左右降为3000万元,让宝姿“很受伤”。而目前,针对这种串货或价格体系,经销商方面目前的潜规则是,若无人举报,且零售商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低价销售,他们大部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外资扩张
依靠这种特别的价格体系,外资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逐步壮大。
根据业内流传的统计口径,目前中国眼镜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元左右。“其中镜片市场达到50%,而这部分市场中,这些外资品牌占据比例达到35%。”一位行业人士指,外资在国内市场还在加速跑马圈地。比如,依视路先后收购凯米、保利莱等公司部分股份,蔡司也收购了苏拿部分股份。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近视人口总数约达到4亿人,而近几年,其还以每年3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眼镜市场的消费力还将逐步攀升。
依视路2012年年报显示,去年依视路营收49.89亿欧元,在市场划分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非洲、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在内的区域从以往的13.3%上涨为18.6%。
依视路已将中国视为最有潜力的重点培育市场之一。在依视路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一份中国投资者简报中显示,2011年,在中国收入为8400万欧元,2020年,预计到10亿欧元。而依视路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中国市场增幅达到66%左右。
“除了依视路外,其他外资品牌都十分看好中国的消费力,纷纷在中国的投资加码。”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对比外资品牌,国内镜片企业技术缺乏,且品牌影响力弱,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行业布局散等局面,在这种价格体系的维护中,国内品牌要想在规模或其他方面晋级,难度太大。
国内不少品牌已陆续效仿外资的价格术,上述业内人士坦言,对比洋品牌,本土品牌的批发价一般为其规定零售价的1折到1.5折,各零售商同样被要求按照全国统一零售价执行,“但在管控方面,本土品牌对‘乱价’的零售商很少停止供货,其会选择单独为‘乱价’的零售商配一个特定的品牌供其销售,以此维护其自身规模和价格体系。”(应受访者要求董汉水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