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老师写“期末评语”、画出心中的老师形象……在上海的中小学校,师生关系不再延续以往“你教、我听”,“教育与被教育”的模式。
在不少中小学,教学环境开始变得越来越民主,师生关系愈加和谐。
当下沪上在校中小学生有“三怕”和一“渴望”:一怕班主任、二怕家长会、最惧家访;最渴望自由。
上海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正努力调整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使班级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组织,用“心”营造“温馨课堂”、用“心”开展班级经营。
在上海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记者了解到,该校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率先开展小学心理辅导理论和时间研究,并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全面贯穿、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始终。
校方告诉记者,学校的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师生团体辅导,改善师生间原本彼此“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窘况,成为“把握师生情绪的方向盘”。
每学期末,学生会给班级任课教师写评语,坦露心声;老师通过这些评语,了解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学校开展的“我给老师画张画”活动,则更直观地体现老师在学生心中的轮廓。
“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老师找家长”如今依旧是不少学生最担忧的事,而老师频繁的电话联系也为一些家长困扰。在今日上海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专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沪上不少中学已经开始探索改变家访方式,以消学生恐惧心理,增加家校理解。
上海钟山初级中学校方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仿佛教育只有“教”而没有“育”。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家访被简化为电话沟通。该校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有鉴于此,学校不仅要求班主任老师走访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环境;还要求老师改变家访内容,由原来的告状、谈问题改为肯定学生的进步及对其的鼓励。
据了解,家访形式与内容的改变,彻底颠覆了学生原有的恐惧心理,学生们放下恐惧心理“包袱”,变得越来越愿意与老师谈心。
7日,上海教育部门“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举行,记者观摩了钟山初级中学、北虹初级中学、长青学校、广灵路小学、曲阳四小和幸福四平小学等6所代表学校的现场展示,听取了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关于虹口教育践行绿色生态教育理念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总体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