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甜品
那么,究竟糖水从何时开始扩充种类,发展成如今的港式甜品?“香港成为殖民地以后,接触舶来品的机会自然比内地多,水果、奶制品、西式甜品一来一去,就做出了自己的特色。”Grace说。更重要的是饮食观念的变化,“糖水滋润,可是有的成分组合并不是那么的健康。”当老香港还停留在单纯的食物口感,新一代已经开始注重健康——最大的冲击,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许留山”,把水果结合椰子汁、芒果汁、海底椰、西米露等做成各种各样的清新糖水,至此之后,港澳,甚至广东甜品样式深受其影响。
和许多广东人一样,出于地缘上的便利,红宇接触这几年大举北上的许留山甚早。“我第一次去香港,看到的第一家糖水铺便是许留山,铜锣湾SOGO对面红色招牌上三个金色大字下面游人如织。一路上看到了它的分店数量甚至与大家乐这种大排档相当,它的品质就值得怀疑了。”问了本地的朋友,果然鲜有香港本土糖水爱好者光顾。“后来知道了一个街边觅食法则,如果是停了很多名车的店,就可以放心进去了。那些开在破旧街市上貌不惊人的糖水店铺门前,你总是能看到不少非法泊置的名车,他们甘愿领350元(非法泊车定额罚款)来吃一碗合心意的糖水,此等虔诚当然最可信。”
好多年过去之后,红宇还是能回忆起第一次在香港吃糖水的情景,老板随手给她拿了一张菜单,“从广东上来的吧?”他问红宇。红宇保险地点了一份陈皮红豆沙,还有老板推荐的她从没吃过的什锦水果豆花捞。“说来也奇怪,我从小吃红豆沙,卖了几十年的老字号也吃过不少。但总会想起那天那碗,红豆完全已经和汤汁混为一体,沙沙的,没有汤水分离的生涩,陈皮的味道也是缓缓的,一点不突兀。”
“南来北往东颠西窜的这些年里,我想我的思维乃至于味觉系统都变了。有几分是南,几分是北,几分是西方,几分是中国?想想看这一切倒像那碗什锦水果豆花捞一样,看上去是五光十色,吃起来五味杂陈。”
香港人在街头巷尾寻找的滋味,又何尝不是一种身份感呢?Grace推荐九龙城的潮州“合成糖水”,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老式粤剧,柜台上放着老板儿子的照片和机器猫模型玩具,伙计在打扫,墙上到处贴着周润发喜爱“潮州合成糖水“的新闻剪报。可以选一款菜单上的发哥最爱,端上来完全样貌朴实的一盅,甘甜恰到好处,马蹄的丝丝清香入喉,手工剥芯的莲子和炖得弹牙的银耳在口中厮磨。“一勺一勺温暖的糖水饮下去,您就会知道我们香港人为什么这么爱糖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