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依靠高考改革扭转“作”文风气?
正方:更正“假大空”的上梁,方能改变作文“恐怖篇”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小学生作文“逼疯”老师,对此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责不在于他们,而在于我们国家现在仍然坚不可破的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带来的应试作文,使得学生必须“八股行文”,加上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缺乏经历,作文中的“种种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一个办法:从根源抓起。根源在哪?就在于高考。只有更正高考作文“假大空”的上梁,不搞命题式、话题式套路,让考生充分发挥特长,才能逐级下推,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心声、记录生活乐趣的快乐事,千字作文也就不再是“恐怖篇”了。
反方:自下而上的改革,倒逼应试文体终结
陈向梅(教育杂志编辑):最近在网络上被热议的“神作文”再次提醒我们,应试教育的体制一定要改了。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必须要增加。但这种改革绝对不是从高考抓起,而应该自下而上,从小学教育起步。
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但真正改起来却步履艰难。原因很简单,如果从最上层的高考进行改革,涉及大学教育、学科设置、报名户籍等多方面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困难重重。而如果从小学就开始,提倡写作讲真人真事儿,不背范文,长久下去,学生写作文自然篇篇露真情。到了高考阶段,也就不存在应试文体的概念了,久之应试教育也就逐渐淡化。这种倒逼远比高考改革灵活、有效得多。
专家观点:
学生教师都需要
宽松的作文环境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看看“逼疯”教师的作文,我们可以猜想老师都布置学生写的是些什么作文。按照这样的作文题,与其说是学生“神作文”逼疯了老师,不如说是老师的作文题把学生折腾疯了。
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倡导“主题先行”,要求学生不能偏题,观点要正确。近年来在高考作文和大学自主招生中,开始尝试给材料让学生作文,让学生自由表达,但很多学生不适应,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应试作文和灌输作文,写出来的还是宿构作文、用背诵的范文去套。
要改变这些,需要给中小学语文教育宽松的环境。教师们却很难改变作文教学方式,他们也是被应试压力所逼,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中高考的升学压力。说到底,不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就不可能让学生自由书写,评价制度逼老师、老师逼学生,学生让老师抓狂。今天“神作文”引发的感慨,来日会被翻出来再吐槽一番。包括让学生体验生活,也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十分困难的。其实,学生们也知道自己的作文写的是“天书”,他们要的是分数,不是真实的自我表达。这种教育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十分严重的。
众说纷纭:
作文靠想象和推理
源于孩子没有生活
夕阳西下人: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意义和价值的表达载体。作文不仅是要学习文字技巧本身,更是学生能够接触文化的密码。如果作文教育继续工具化、功利化,不喜欢写作文的“小盆友”只会越来越多,神一样的作文恐怕也“无穷匮也”。
无界者:学生在写作文时,为何想象和推理多于现实生活?为何写一些真实的东西、表述一些真实的情感就这么难?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知识教育中,忽略了对生活常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积累、缺少必要的社会交流!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或者就会产生这些“神一样的作文”。
建胆琴心:新材料作文题出给学生,学生却裹足不前,因为已经习惯了命题作文了。
墨庸:这些都是生活的常识啊!归结为语文老师的教育不当,我以为,是语文老师不可承受之重。所有学科都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内容负责任,而非单单语文。
携文带武_德于其心:语言学习重要的要学会表达所闻、所见、所思。语文考试的标准化导致语文教学的教条化,形成语文学习的僵化,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读懂他人,表达自己,有效沟通,展现人性之美、生活之美!(记者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