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别人的伞做好事”,“捡起4张500块钱,还给老大娘”,“出门捡到一亿元,10元一张,叠起来有语文书那么厚”……这是从一些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段落。我们初读这些“逼疯老师”的作文时会忍俊不禁,但再读之后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是现在的孩子离现实生活太远了吗?还是他们的想象太过天马行空?类似“逼疯老师”的“神作文”何时休?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一辩:想象天马行空,方能写出好作文?
正方:“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王丽娟(北京某教育培训机构作文辅导员):我在网上看到了这些作文段落。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写出类似荒诞故事的人不在少数,至于“奶奶一年死好几次”更是常见。事实上,我们就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思维。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现在作文评判标准中,谁的文章想象力丰富,谁就能得高分。
很多人说孩子们写的那些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根本没有“人味儿”,但试问现在的应试体制下,学业压力巨大,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体验生活呢?既然这样,我们自然就奔着拿高分的方向去了。其实想象多一点也没坏处,作文本来就是靠“编”的。
反方:纯想象作文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
何毅男(东城区小学语文老师):看到这些孩子编造的作文,我真的感到很可惜。他们正处在对生活满怀好奇心、练习写作文的最好年纪,却被一些“假大空”的想象和套路误了事儿,这种现象一定要尽快纠正过来。
我们支持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让自己的作文变得精彩。比如学生可以在查阅相关资料并核实后,适当进行一些科幻题材的作文创作,类似《悟空日记》这样的优秀作品,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写作文绝对不能天马行空毫无根据地瞎想,这些纯想象的作文就好比没有地基的房子,哪怕造得再漂亮,因为不牢固,总归是要倒塌掉的。
二辩:要想拿高分,学生必须背范文?
正方:背诵作文有助养成行文规范
王冰红(海淀区某小学语文教师):进入三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学习写作文了。从此开始一直到高考,作文都是分值最大的一道题,非常重要。很多家长问我该怎样让学生学好作文,我回答都是:要想作文一直拿高分,就得背范文。
`背诵范文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帮助自己养成行文的规范,包括遣词造句、标点使用等,这些习惯是终身受用的。我们曾经作过对比试验,一组学生背诵范文,一组学生完全自己写。一段时间下来,背诵的学生遣词造句明显纯熟,而另一组学生则完全摸不着道儿。这在考试中是很吃亏的。背诵范文,从小学考试到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都会受益。大环境在这,我相信学生和家长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
反方:模式化作文,一律只给及格分
余静(化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曾参与高考语文阅卷):很荒谬!作文怎么能靠背呢?我们在过去的高考阅卷中,遇到模式化的作文一律只给及格分。那都是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思想的文字,甚至没有批阅的必要。
我认为在学习作文的最初阶段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作文必须来自对生活的真实观察和体悟”这个理念。要写好作文,除了“读万卷书”学习优秀经典作品外,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就是去了解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了解国家大事,明白人情冷暖,而不能写出“草坪是球状”这样的文字,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在教育中把这点丢掉了,很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