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小学生超市购物获赠人流卡 家长称做法太缺德(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1 16:01:14
 
 
记者在两家药店分别购买了早孕试纸。而其中一盒里,就夹带着人流卡。摄影记者孙振芳

  小学五年级女学生到一家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工作人员称可以免费拿一张小卡片,回家后孩子母亲才发现这是一张医院的人流卡,还可以“享受分期付款”。家长表示,医院和超市的做法有点“太缺德”了。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药店的早孕试纸中也夹带人流卡,每张卡都有编号,持卡者到医院做人流,药店就拿到50元到100元的提成。

  现象:小学生获赠人流卡

  昨日中午,市民魏红(化名)反映,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在一家超市买巧克力,回家后,女儿将剩下的钱给她时,她竟在里面发现一张卡片。“不看不要紧,一看差点吓得我跳起来。 ”魏红说,卡片竟是一张人流卡。

  记者看到,这张卡为“健康网民礼卡”,其上称该卡系大连XX医院和各大网吧联合推出。在卡片正中间,一行红色字体写着“学生人流享受分期付款”。

  魏红随后问出了卡片的由来。女儿称超市工作人员结账时,说可以拿一张卡片,是免费的,上网可以用。女儿也没看,就拿回了家。

  现象:试纸盒里夹人流卡

  张涛(化名)是市内一家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他说,现在一些民营医院为了招揽人流生意,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学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人流广告卡不仅发到学生手中,药店内试纸也夹杂着人流卡。在高新园区工作的李小姐介绍,3月19日,她在长春路一家药店买早孕试纸,回到家,打开盒子,竟然从里面掉出一张某民营医院的人流卡。

  昨日,记者在西岗区长春路沿线走访了两家药店,分别购买了一盒早孕试纸。而其中一盒里,就夹杂着大连一家医院的人流卡。

  调查

  人流卡被使用药店起码有50元提成

  在长春路沿线一家药店,记者购买早孕试纸后,当场打开包装,发现里面有人流卡后,当即问药店工作人员怎么还有一张卡?该药店女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医院搞的活动,持卡可以享受优惠。”当记者问,这卡是医院夹里的还是药盒里原本就带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从事医药销售的陈先生称,这些夹带人流卡的早孕试纸有两种情况,一是各医院免费送到药店的,卖出去的钱就是给他们的提成。“我们药店每个月收到的早孕试纸有几百盒,各医院跟比赛似地来送货。因为每张人流卡上都有编号,患者持卡就医,医院按人头给药店提50元到100元不等。 ”陈先生说。

  另一种情况是,医院和药厂或本地试纸经销商合作,每盒试纸里夹张人流卡,按广告的形式付钱,夹一张5毛到1块不等。陈先生说,即使是厂家带的,为了怕药店发现不卖,医院也会给药店好处,打通这个环节。

  是否真是如此?记者先拨通了试纸盒里没夹带人流卡的深圳一家药厂,该厂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确有一些医院在药厂里订早孕试纸,医院提供人流卡,夹在早孕试纸药盒里,据说1万个以上卡式试纸,每个成本1元;笔式试纸,一个成本1.35元。但我们厂没有接这个活,因为我们无法保证该医院的资质,万一发生了医疗纠纷,我们厂的名誉也会受到影响。 ”

  而试纸盒里夹带人流卡的北京一家企业的于女士表示,她还是第一次听到夹带人流卡的,因为是周末,相关部门人员都休息,周一上班后会和大连经销商联系,确定这个卡是怎么进来的。

  这医院和超市也太缺德了,怎么能向小学生传递人流这种信息。 ”

  对于女儿获赠人流卡一事,母亲魏红很气愤,她认为这张卡有太大的误导倾向,首先是引导孩子和异性有过度亲密行为,其次是引导孩子到医院去做人流,这两种做法都非常不道德。相关说法

  社会学者:向小学生发人流卡很不妥

  “人流卡向女小学生发送,这种行为非常不妥,超市工作人员应判断该向何种人群送卡。小学生没有独立判断能力,这是严重的不负责行为。 ”社会学者赵秀山昨日表示。

  赵秀山说,入侵校园的人流广告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市场经济潜规则能够轻而易举地流进校园,其直接后果就是破坏注重生活道德、良好秩序的校园健康体系。同时,人流广告现象折射性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家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教育和引导。

 

来源: 东北新闻网 作者: 记者于志刚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