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么看未来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前景?怎么看民营剧团的前景?”3月12日上午,一名网友通过微博向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提问。“我们希望通过改制,演出质量越来越高,演职员的待遇也越来越好。”王蓉蓉如此回应。
据了解,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目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成果;保留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活力不断增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成效明显;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不断完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作为较早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院团之一,2009年至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取得可喜成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欣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改革情况:通过改革,集团艺术生产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剧创排实现了从一到十的递增,从过去的一年一台到现在的好戏连台,演出场次翻倍增长;大胆尝试驻演、巡演、展演等全新模式,让艺术产品走向市场和观众;进行跨地域、跨行业资源整合,业务涉及影视、旅游、传媒、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
“通过改革,我们撤掉了越走越窄的‘独木桥’,架起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由原来旧体制下等靠要的‘困难户’变成了每年创造上千万元收入的‘创收大户’。现在,我会听到一些老职工感叹‘改革后这样好的发展态势,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聊起这些,顾欣感慨万千。成绩来之不易,下一步,如何巩固改革成果、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成为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顾欣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和委员都和他聊起这个话题,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并不表示改革已经结束,今后还有更长和更宽广的发展之路需要探索和开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结合四川省实际告诉记者:“四川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阶段性任务已全面完成,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转企改制院团目前只是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赢得市场竞争优势,除了深化改革、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外,还需要党委、政府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为转制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郑晓幸建议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增大对转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支持额度,对转制文艺院团重点剧目创作生产、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其他文化产业项目等给予支持,资助院团更新设备、改善排练和演出条件。另外还可以实行“以奖代拨”政策,对优秀剧目和人才给予奖励,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支持转制院团深入基层演出。另外,对担负民族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等责任的民族地区演出队伍和院团应给予特殊政策扶持,促进其扎根民族地区,服务群众,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市长张恩亮对改革后的文化单位如何搏击市场有着自己的思考。“黑龙江地处边陲,经济不是很发达,改制后的文化企业在我们这样的地区生存下去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要把做强做大区域特色文化作为一个发展方向,比如说牡丹江的舞蹈、大庆的歌舞诗剧、齐齐哈尔的话剧等都极具特色,民族的、地域的、特色的就是最珍贵的。”张恩亮还提出几点建议,对改制后的文化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包括对改制企业人才进行培养,通过走出去深造、请名师指导、引进文化高端人才等方式,让人才在改制企业挑大梁担重任;鼓励全社会参与,设立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政府要培育使企业有生存空间的文化市场,企业不能等靠,也要投身于此。
对于下一步经营性文化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等工作,顾欣也有自己的期待和建议:“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关于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股份制改造以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对推进深化体制改革的文化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鼓励通过并购、重组、委托经营等方式,让优秀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