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文学
评论:文物拆了又重建 “投机文物学”实属文化短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3 13:47:54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城镇化和留住传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说:复建“文物”,是因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后又开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担心这个问题,现在这个情况出现了。之前,为了GDP把古迹打碎了,现在开始重建,还是为了GDP,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他们的文化政绩。

  笔者把“为政绩和GDP把文物拆完现在又开始做假的”现象称之为“投机文物学”,因为在一些官员的眼中,所谓的文物已经不是“文物”,而是能否换取政绩和利益的筹码,能换取的,就是文物,不能换取的,就不能进入视线。这不能不说是对文物价值的藐视和对社会文明的颠覆。

  资料显示,近30年我国消失文物多半毁于建设活动,这恰恰佐证了“为政绩和GDP把文物拆完,现在又开始做假的”现象。有关方面以建设的名义搞破坏,以追求政绩——为追求GDP,文物是可牺牲的。更要命的是,在毁坏文物的背后,有可能存在利益勾兑和腐败现象。

  文物保护常常处于有心无力的境地,而“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更要命的是,尽管根据有关法规,当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出现冲突时,应该是经济为文物保护让路,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甚至出现恶意破坏古文物的行为。从近年来文物古迹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的情况看,主导某些地方官员行为逻辑的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历史文化古迹能变现成多少现成的利益,文化古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

  “投机文物学”之病偏离了文物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而更令人心忧的是弥漫于社会中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日益侵蚀,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丢弃一种理性的思考和纠偏的勇气,最终在利益驱动下审视和绑架文物的价值。一些人对利益的追逐永不会停止。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救治的制度性方法,“投机文物学”肯定会上演最后的疯狂,很可能会使文物的价值遭到无可挽回的伤害。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学者阮仪三认为,中国目前在城市遗产的保护上存在真古董不如假古董的误区。一方面,我们在不停地拆除城市里仅剩的“真遗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惜斥巨资修建“假古董”,这些都是经济利益驱动,是一种文化短视。应明确,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其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才有了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本国文物的理念,但对醉心于政绩美梦的官僚来说,他们只在意政绩的谋取而不关心文物的命运。由此,再多的文物破坏,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不足为虑的。

  从根本上说,“投机文物学”是对历史文物缺少敬畏感,并且常常用金钱目标和政绩利益来衡量物品价值大小的结果,是金钱思维和利益逻辑深入渗透到文物保护事业的结果。可以说,即使有了充足的经费,即使有了完善的法律,只要这种利益思维还存在,只要用文物来变现和置换金钱的逻辑还占据主导地位,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要从根本上避免“投机文物学”产生,就要制度化纠偏:一是完善责任追究制,二是完善法律,三是从培养对文物的敬畏感、放弃用文物置换利益着手。如此,方能正本清源。朱四倍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 朱四倍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