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校际差异拉大造成“名校独大”:动辄上万人的超级名校,好教师和好生源越来越多;周边的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怪象该刹刹了!
综合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现状
名校自我膨胀,择校年年难禁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各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如今学校之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学院副院长郭丽虹说,有些名校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班级学生数几乎都超过规定人数。
名校借助高升学率,垄断了大量优质生源。河北一所名校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到全省的百分之三四十,山西、陕西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四五所高中。
众多利益之手助推名校膨胀,成为择校屡禁不止的“拦路虎”。在城市,小学、初中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校“大班额”和“超大学校”随处可见;在农村,基层学校生源减少、教师流失,父母进城陪读成风。
在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看来,之所以“年年禁择校,年年择校”,关键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没有下决心取消重点校、重点班。
“名校过度膨胀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标准品”,不是“特色品”。
弱校“水土流失”,寒门怎出学子?
超级名校“广挖良师”,薄弱学校“苦不堪言”。近年来,为了缩小校际差异,各地推行教师校长轮岗交流,重点促进老师从名校流向弱校。但在现实中,弱校的好老师大多千方百计想调动到名校,实际从弱校流动到名校的老师数量远远大于反向流动的数量。
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县区的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在40%以下,甚至低于20%。
相比教师,弱校的生源流失更加严重。“有些弱校的学生几乎跑光了,不得不进行撤点并校。”西部一所薄弱初中的校长这样描述当前的办学困境,如果教改改成这样,谈何公平?
“好老师和好学生留不住,长此下去,弱校的教学质量只会越来越差。”全国人大代表姜兰对此非常忧虑。校际差异拉大,导致升学竞争恶性化、学校招生权贵化、职业教育边缘化、出国留学低龄化等乱象,寒门子弟升学机会不断减少。
建议
伐掉大树方长草
千姿百态质量高
“名校独大,危害甚大!其他学校没法活了,这不是受教育者的福气。”张志勇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城市中既有人文见长的高中,也有科学创新见长的高中,有外语见长的高中,还有艺术见长、体育见长的高中,那才是一片千姿百态的树林。
“如果好学校都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孩子在读,这个格局谁愿意去破坏!”朱永新建议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如果评价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最好的学校怎么样,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相关领导就会去抓教育均衡。”
“消除县区内的择校现象,这就要求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新增教育经费重点向薄弱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全国人大代表张学勤说。
“名校扩张,扩的不应是收费范围,而应是优质教育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建议组建学校共同体,把薄弱学校交给优质学校去办,捆绑考核,调动双方提升教育质量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
“周末和同学聚会,教育系统的同学透露,新政出台,要取消所有择校费,以前收的全部清退,3月没退完,校长就地免职!之前采取的让家长以公家名义捐款的形式都将被取缔。取消择校费,但可以收择校生,不知标准何在,权力在何人何机构手里?同学担心又会滋生新腐败形式,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求解!” ——范佳丽
“小灰灰到羊村上学的事情告诫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教育资源公平和平均,否则的话,择校等于引狼入室!”
——尤嘉-走着
“昨天下午做客新华网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交流教育公平的相关话题。我说,我希望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家门口读书,不要花精力去找更好的学校。希望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校差距小一点,政府可以尽可能地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系统,让所有孩子能够得到基本均等、优质的教育。”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