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陪孩子觉得遗憾”,
但是为了孩子将来“得赶紧挣钱”
丽丽家住重庆万州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听说在重庆合川打工的爸爸妈妈快回家过春节了,她非常开心,跟伙伴们一起玩时她都高兴地说:“妈妈回来了要给我买新衣服”。
今年9岁的丽丽,和年迈多病的奶奶住在一起,奶奶的手关节有严重的风湿病,不能沾冷水。所以丽丽很早就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做饭,清理房间。上学时,她每天和邻居家的小姐姐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镇里的学校,不管下雪还是大雨,从未间断过。
重庆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雷豫平认为,“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丽丽告诉记者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最开心了”。“爸爸妈妈回来了就可以跟我一起玩,可以帮我检查作业,我还有新衣服穿。”愿望显得极其简单质朴,但对于她来说,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只要她的父母能够帮她实现,她就非常开心了。
记者专程采访了丽丽的爸爸,重庆三汇三矿的安全救护员唐先生。唐先生说,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回家陪孩子,今年已经是他在煤矿的第13个年头了,以前春节都是把丽丽接到工作的地方。今年厂矿给调整了一下休息时间,可以回家过年。唐先生现在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妻子跟他一起在合川打散工。两人每月要往家里寄1000元,作为丽丽和她奶奶的生活费。“加上自己的开支,一年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唐先生这样对记者说。“还要为孩子的以后考虑,丽丽以后还要用些钱呢!所以我们得赶紧挣钱。”
“没有时间陪孩子我们也觉得遗憾,也想丽丽。两三天都要给她打一次电话,这样可以稍微减轻一点孩子和我们之间的相互思念。”唐先生无奈地表示。
面对这样的情况,雷豫平呼吁,关爱呵护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这群孩子内心非常渴望能够和父母在一起,周末一起出去玩,给自己辅导功课等。”雷豫平希望更多的城市爱心家庭,能够用周末的时间,把这些孩子带出去玩一玩,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雷豫平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根本方法还是要改变家乡面貌,让劳务输出大的地方摆脱贫困。积极引进工厂和企业,把人留住了,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现有办法偏重物质,
不能解决亲情缺失问题
3年没见父母的孩子一声嘶哑呼唤,碰痛了所有人的柔肠,重庆开县留守儿童王小敏近日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视频,看哭了很多人。
2月6日,记者从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的一份《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情况的报告》上了解到,目前该市留守儿童面临三大问题,其中“亲情缺失”是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
除了亲情缺失,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报告还提到,父母责任“缺位”、“两翼”地区财政配套能力较弱是另外两大问题。调研组在云阳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父母长达8年不回家,也不联系。3-5年不回家的占30%。而该市有的贫困地区40%以上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都没联系一次。有的老师向调研组反映,不少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聊天、打亲情电话时,不是交谈,而是流泪。在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中,八成以上写的是:“爸爸妈妈,好想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人说,尽管有“代理家长”、“知心哥哥姐姐”等亲情关爱方式,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亲情关爱。虽然一些留守儿童会收到不少书包、防寒服装、字典等物品,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仍是最主要的心结和最深处的期盼。对留守儿童现有办法偏重物质,还不能解决亲情缺失的问题。
由于父母法定责任缺失,不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重庆市某县反映,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留守儿童占95%,校外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办法不多,使留守儿童成为易受伤害的群体。
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人坦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光输出地要做好配置工作,输入地也要做好相应的对接服务。顶层制度设计是关键,要加快改革,破除体制机制中的障碍。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保障、小微企业发展等多项民生工作时,应同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迁工作,保障孩子进城后能就近上学,上得起、上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