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刚刚开年,幼教界就发生了一件新鲜事:郑州一家幼儿园为100多个孩子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老师和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整个婚礼过程完全照搬成人结婚的程序,“新郎”、“新娘”都要接受询问、宣誓,同时,小“新郎”还要单膝跪地,给小“新娘”戴上结婚戒指,然后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拥抱,甚至亲吻。
这场“集体婚礼”一经报道,立即成为舆论热点。其实,类似的事情在不久前刚刚发生过,去年年底在武汉的一次汽车文化节上,几名五六岁的小女孩化了浓妆穿着比基尼在一辆辆汽车前跳着热舞充当“车模”。
这些看似偶发的事件,表面上看除了荒唐可笑外,好像也没什么实质危害,但在幼教专业人士看来,这些行为和做法都在摧毁童真,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说到底,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儿童观有问题。”近日,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研讨会上,不少幼儿专家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忧心。
孩子是成年人的“宠物”?
“在一些幼教界人士看来,‘集体婚礼’、‘车模’等不过是又一次的成人娱乐。这类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中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儿童往往只是成人的‘小把戏’,没有自己的尊严、没有自己的权利。”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说。
在中国很多家庭里,孩子一方面备受父母、祖父母的疼爱、娇宠,但另一方面又被这些大人当成“宠物”对待。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家里来客人了,大人就会鼓动孩子表演节目,孩子如果不愿意,就会遭到斥责。其实,让孩子当众表演无非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心。
家庭如此,不少幼儿园也如此,社会更是如此。
冯晓霞回忆说,在北师大举办的一次幼教国际会议上,组织者请了常参加“春晚”演出的幼儿“艺术团”给来自世界各国的200多名幼教专家表演。她注意到,国外幼教专家在看这些精心打造的“儿童节目”时,表情极为严肃,脸上笑容全无。一位和她相熟的专家私下说,看着有些孩子在台上呲牙咧嘴做出“笑容”时,心里真的非常难过。“他们难过什么?难过的是孩子不像孩子,孩子早早就被成人化了,或者说成了取悦成人的玩物了!”说到这儿,冯晓霞的语调一下子提高了。
反倒是北师大幼儿园一个类似课堂剧的表演引起大家的兴趣。没有华丽的演出服,没有特别的化妆,没有太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们自然的表演就像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特别是当有的孩子忘了词而老师匆忙跑上台提醒时,专家们禁不住开怀大笑。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化敏认为,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一个典型案例,社会上还有各种有声有色的幼儿“成人化活动”在开展。
就在前几天,王化敏偶然看了央视的一档选秀节目,那些可爱的孩子,或浓妆艳抹、或扭捏作态、或学着大人的口吻说着能把成人逗乐的俏皮话……因为学大人学得像就能成为明星,获得大奖,“台上台下,孩子调笑大人、大人调笑孩子,一片扭捏作态”。
王化敏看后非常气愤,“某些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让孩子‘努力’放弃原本的童真。秀兰·邓波儿为什么能让亿万观众喜爱,正是因为导演开发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
她担心的是,“那些取悦大人、违反孩子天性的活动,还得到如此的宣传和褒奖,对广大家长的影响极大,能造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发展规律的‘集体无意识’,这不是幼儿园老师、专业人员的说教能匹敌的。如果这种节目上春晚,会让全世界都笑话中国人的。”
春节临近,各个电视台都在筹备包括春晚在内的各种娱乐节目,这些晚会上,都少不了孩子的表演。可就是为了几分钟的演出,孩子们要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深夜仍然在后台疲惫地等候着……他们中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日子?他们又能向谁说“不”?
更有甚者,连“六一”儿童节也成了儿童为成人献歌献舞的日子!有多少幼儿园此时会组织教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演节目,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原本就属于他们的节日!
幼儿教育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整个社会的儿童观出了问题,学前教育也不可能幸免。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胡华园长对她所在幼儿园大班的一次课有很深的印象。
那是一个认识大树的课程,老师们设计了拜访大树、了解与树相关的知识等环节,但开始实施后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更想成为哪个地方的什么树”。
有的孩子说希望成为长在南极的一棵大树,因为“南极没有树”;有的孩子说希望成为学校门前的大柳树,因为“上下学迎送我”;有的孩子说希望成为长在香港的一棵树,因为“香港很干净”;还有一个孩子说希望成为长在小区里的一棵树,因为“想每天看着妈妈上下班”。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当我们这样认为时我们就要不停地改造孩子,让孩子像大人理想中的样子生活。”胡华说,但是,当换一个角度,不再强求孩子像大人一样生活时,才发现原来儿童的世界那么美好。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把五大领域(语言、艺术、健康、科学、社会)的能力都涵盖了,我们费尽各种方法达到的目标,他们很简单地就达到了。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是从成人视角出发的,或者是打着儿童的旗号而本质上仍然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
郑州那家举办“集体婚礼”的幼儿园,解释说此举是为了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灌输健康婚姻观,让孩子学习负责任。可是,仅仅一个不伦不类的仪式就能让孩子明白婚姻中的责任和义务吗?
相比之下,王化敏介绍的一个事例,则可以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视角的教育。
那是贵阳一所幼儿园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的一个实验:初衷是想让残疾儿童、智障儿童能到正常的幼儿园中“随班就读”,结果不仅达到帮助残疾孩子尽早融入社会的目的,而且还发现,在快毕业的时候,一个智障的孩子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喜爱,大家都争着跟她玩,保护她。不少小朋友表示要跟这个孩子结婚。“由此看来,对于幼儿来说,‘结婚’代表的不是情爱、是关爱、帮助,是对别人的一种责任。这是缘于对父母的爱和小朋友之间关爱行为的理解和表达。”
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成年人把孩子们理解、学习、模仿社会的行为,等同于成人世界的行为,一厢情愿地让孩子学习成人行为,以为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种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总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