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50年前,还是中学生的彭巴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可50年过去了,依然没人能给他一个答案。这个不起眼的小问题被写进了学术期刊,印在各种语言的化学课本里,成了上个世纪留下的“世纪悬案”。
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去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几个月里,他们得到来自122个国家的超过22000条反馈,其中有873条来自中国。
“这是全世界最简单也最困难的问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负责人伊索尔德·罗德福德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之所以举办这场比赛,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对化学感兴趣的好机会。”
终于,答案夹在邀请函里,寄到了彭巴的信箱。2013年1月10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邀请已经长大的彭巴,去参加比赛的颁奖典礼,看看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他的问题都给出了怎样千奇百怪的答案。
爱吃冰淇淋的彭巴发现,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在这场“彭巴比赛”中,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台湾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去年夏天,吴家伟在网上看到关于彭巴比赛的新闻。当时,这个计划暑假打工赚钱的生物学系学生一下子就被两个词吸引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1000英镑奖金”。
对这个喜欢解谜的小伙子来说,这是场从没经历过的新鲜比赛。“不能赚钱又不能拿诺贝尔奖,这样的题目有谁肯做?”可吴家伟决定参加这个难得的比赛。
这俩爱读书又爱搞怪的小伙子跑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买了便宜的道具,把重要的概念画在平时用的笔记本上,打算重现这个“科学小事”。原来,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淇淋。
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淇淋,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
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淇淋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他跑去问冰淇淋店的老板,却没有得到答案。
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
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另一位负责人埃德温斯·雷沃斯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他的高中老师要么严厉地斥责他,“你根本就没好好学牛顿冷却定律”;要么不屑地否定他,“你想错了”;就连身边的同学都会模仿老师的样子调侃他,“彭巴说的是‘彭巴的科学’,不是咱们宇宙的科学!”
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奥斯伯恩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作为当时坦桑尼亚最好的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