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浙地区都缺乏可供攀爬的优质自然岩壁。但灰坪让我们震撼,这是一个足以改写华东攀岩史的地方!”面对衢江区灰坪乡两头洞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景观,浙江岩友一家攀岩基金会负责人杨国忠发出了这般感叹。
8月11日、12日,作为Kalas“寻岩中国”活动的江南站,由该基金会主办的2012华东户外攀岩嘉年华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西班牙、澳大利亚、波兰、加拿大等国的140余名岩友共聚此地,尽情享受攀岩运动带来的激情与欢乐。
跋山涉水讲求一份安全
11日上午,在车辆前往灰坪乡的道路两边,记者看到了不少黄色的活动指示牌。8点15分,来到位于杜家田村的仙峰宾馆时,记者发现停车场里已经停了不少无锡、上海、杭州等地牌照的车辆。身着橙色T恤的杨国忠正在忙碌地指挥现场的布置与报道工作,“一共有140多名岩友,来自全国各地,以江浙沪为主,包括了一些全国顶级的职业攀岩选手,以及国外的攀岩发烧友。”
9点整,全副武装的岩友们向着目的地两头洞进发了。由于道路泥泞,岩友已将作为手杖用的竹竿早早地准备好放在了路边。9点20分,大部队来到山脚下时发现,前一日还能轻松涉过的山溪经过一夜的暴雨后变得湍急,水深没过了大腿。
为安全起见,几位岩友从附近村民家搬来竹竿开始快速架设临时桥梁以供岩友通过。随后,一名岩友在溪边将其他岩友扣在安全绳索,并引导其前进;另外两名则站在水流中间,一边固定竹桥一边协助岩友过河,不时提醒岩友“手抓紧,身子往后转,手拿给我……”;还有一名岩友则负责搀扶人家上岸。
“这样的互相帮助在岩友里很常见,因为大家都是把生命的安全交给了彼此,所以相互间都非常地信任。”江山女岩友“冬虫夏草”告诉记者。
在进入洞口时,队伍再次被水流挡住,岩友们再度架设起桥梁。
飞岩走壁选择一种挑战
9点50分,记者跟随着岩友们成功进入两头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壮丽恢宏的画面:滴着水的钟乳石倒挂在60米高的岩洞顶端,震耳欲聋的溪水穿洞而过,溶洞里还发育着钙化池、石柱与石幔。
穿过U字形的洞穴来到两头洞的另一头,十余位捷足先登的岩友已经在同伴的帮助下像蜘蛛侠一般匍匐在悬崖峭壁上,开始飞岩走壁。攀登者们一手抠住岩石的棱角或缝隙,另一手努力摸索着更高的支点,同时每隔半分钟就会将手伸向绑在腰后的镁粉包,通过涂抹镁粉以达到增加摩擦力的效果。而紧裹着双脚的攀岩鞋与岩壁的接触面积极小,要向上找一个新支点非常不容易,只得不断地变换着肢体的姿态,配合拉、推、蹬、跨等丰富的动作,因此攀岩被称作“岩壁上的芭蕾”。每一位攀岩者身上都系有安全绳,并穿过线路最顶端起到滑轮作用的主锁,将另一头固定在岩壁下的保护者身上。攀登者每向上攀爬一定距离,保护者就将绳索往回收一段。万一攀爬者不慎坠落,保护者立即用体重将其挂住。
“其实攀岩是最讲究两个人合作的运动。”衢州风行户外俱乐部的“精灵”向记者介绍起了攀岩的礼节,“不要用闪光灯、尖叫声影响攀爬者的注意力,不要和保护者说话分散其注意力,这些都是事关安全的。”
这时,成功攀顶的24岁四川岩友大魏回降到了地面,他擦擦臂膀上的汗水凑过来,“攀岩是个很刺激的运动,就是在不断征服自然,挑战自己。”
地利人和打造一处天堂
在岩友们享受每条线路带来的欢乐与刺激背后,是本次开辟线路团队的艰辛。7月底,阳朔攀岩学校校长张勇领着西班牙的托尼一家、澳大利亚的邓肯与戴维等人进驻两头洞,开始开线工程。在两周时间里,开线团队一共开辟了30条不同难度的线路,加上原来开辟的15条线路,现在可供岩友攀爬的有45条。
面对如此壮观的岩洞,32岁的邓肯第一回看到时就直呼“surprise(惊喜)”。“这里的岩壁条件非常好,而且又在洞内不用担心下雨,可以算是华东最好的全天候岩场。”邓肯说,这样的景观只有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会出现。
同样惊喜的还有国内攀岩精英、洲际定线员谢卫成:“两头洞的确让我眼前一亮,这里线路非常集中,而且有各种难度。”不过,他也指出,灰坪的硬伤在于交通,“一方面是到灰坪不方便,即使是衢州过来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而且没有直达的班车;再一个是进两头洞的山路实在不好,一下雨就很泥泞,我们这回修了两遍。”
听说杭新景高速衢州段正在修,而且就在上方有出口,组织者杨国忠十分欣喜:“我已经估计过了,两头洞与附近的岩壁如果要进一步开发,能开出200条以上的线路。在国内有这个数量的攀岩场所不超过5个,而华东一个都没有。如果高速修通,到杭州仅2小时车程,到上海也只要3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岩友们每个周末都可以来这个顶级的岩场,这是一件改写华东攀岩史的事情。”杨国忠告诉记者,这次活动得到了灰坪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期待将灰坪打造成东方的攀岩天堂。
来自西班牙的攀岩专家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涉水前往攀岩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