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肠胃病,当中以胃酸倒流最普遍。专家指出,近年香港胃酸倒流个案趋增,平均每年求诊新症高达四千宗,相较十年前的数字,增长达三倍以上。中西医均认为,此症与工作压力大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除透过药物控制外,必须戒掉饮食恶习,方为防止复发之道。
肠胃肝脏科医生姚志谦指,胃酸倒流乃非常普遍的肠胃病,患者多为30岁至50岁。成因以下食道括约肌松弛、感染幽门螺旋菌或胃酸分泌过多为主。征状包括出现胸闷、心口痛、无故持续咳嗽,或喉咙感到疼痛和有异物感等。下食道括约肌位于食道下方,用以隔开胃部及食道,防止胃内食物及胃酸倒流至食道,甚至口腔。如括约肌变得松弛,会减弱阻隔胃酸上涌的功能,
造成胃酸倒流。其次,如感染幽门螺旋菌,患者的胃酸分泌亦会增加,令胃酸倒流风险上升。至于不良饮食习惯,同样可导致胃酸分泌失常,诱发此症。
营养师黄荣俊表示,不良饮食习惯乃引发胃酸倒流的主因之一。如经常进食甜食或高脂肪食品,均会增加胃酸倒流风险。食用大量高脂肪食物后,胃内即需要大量胃酸帮助尽快消化,如长期有高脂肪食物存于胃部,胃酸便会长期分泌过多,诱发胃酸倒流。
其次,由于高脂肪食物多难以消化,需要较长时间才可分解,食物长时间留在胃内,也会令胃内压力上升,从而压逼连接胃部和食道的下食道括约肌。当括约肌长期受压自然会变得松弛,令胃酸更易向上倒流。故如用餐后打嗝、嗳气次数明显增多,很有可能是下食道括约肌已出现松弛,应多留意会否有胃酸倒流现象。
注册中医师彭明慧解释,中医学上视胃酸倒流为“吞酸”、“反酸”之症。虽然症状多发生于胃部和食道,但病理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当生活压力过大时,神志郁结可致肝气旺盛,继而影响胃气不足。其次,经常缺乏充足休息、常动怒、与人争执等,都会导致胆气旺盛,亦会使胃部功能减弱。中医建议,患者日常应以平和温热饮食为主,如饮用白开水及热茶,食用大米及燕麦等,再配合针对性的食疗,包括“陈皮茱萸茶”及“春砂仁茶”等,帮助控制病情。前者将茱萸六钱及陈皮三钱洗净,以五碗水用慢火煎成两碗,待凉后即可饮用,具有暖胃健脾及护肝养气功效;后者将春砂仁壳四钱磨成粉后,放于茶壶内,以两碗热水冲泡十分钟,即可饮用,两者均能行气活血及养胃驱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