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
两万多本课外书被送进学校之后,顾蒸蒸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一次,她到五峰县一所村小调研。当她站上讲台,向小学生询问“读课外书对你们有什么帮助”时,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写作文——”
“读书就是为了写作文吗?”她问。教室里一片沉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生活在农村,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外获得课外阅读指导。
“那些东西自己有时候都不太懂……”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
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则是要求写读后感,或者摘抄好词好句。尽管他们早就注意到,“只要让孩子写读后感,他们就会反感阅读”。
为了让这些课外书真的用起来,而不是锁在图书馆的书柜里当摆设,顾蒸蒸觉得,首先需要上一堂阅读课的,不是五峰县7000多名小学生,而是这里的小学老师。她请来的培训专家,是“快乐阅读”项目组专家团队成员、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林。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研室的编辑,曾参与语文教材的编写。
这场带点儿“摧毁”性效果的教育实验也是援助内容的一部分。
两天的培训中,王林给这些语文老师熟练地算了笔账: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六年应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如果把配下来的30本书读完,大概就有300万字,比课程标准规定的还翻了一番。
“不要和城市小学比塑胶跑道和多媒体教室,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他站在讲台上一挥手,鼓励这些老师。
为了活跃气氛,王林还让一位男老师走到讲台前,大胆地说出反对意见。对方也没有客气:这样的课很好,可是很难实现,因为考试里不会有这些内容。
王林没有回应这位老师的抱怨,他只是希望这些老师回到自己的教室后,也不要排斥孩子们的不同答案。
“我们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回答一定是‘喜欢’。这样的异口同声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他说。
最后,他让在座的老师为《安徒生童话》设计一堂阅读课,他在投影仪上给出一个供参考的开放式问题:“如果王子亲吻白雪公主时,王子打了一个喷嚏……”看到这里,坐在下面还有些拘谨的老师忍不住乐了。
如今,这堂特别的阅读课已经写进五峰县25所小学的课程表。每周,这些孩子有机会在一起,共同在正式的课堂上,阅读一本“课外书”。五峰县实验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还向她的学生们宣布:以后再也不用写读后感、摘抄好词佳句了。说完,坐在下面的58名学生欢呼起来。
这位山区老师事后感叹,原来农村学校滞后的不仅仅是教学硬件,还有教育理念。
当然,受到“升级版希望工程”影响最深的,还是彭梦霞和她的同学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之后,他们的梦想也突然变大了。陈莉华已经开始琢磨着,有机会去“科技发达”的美国看一看;而同样读六年级的小女孩游红艺则希望,自己能够像鲁滨逊那样,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开启更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