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守则遭遇“处世哲学”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6-01 09:31:25

来自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和老师在湖南长沙市天心区火宫殿参加一场传统“开蒙礼”时一起吟诵《弟子规》(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智育成“才”德育成“人”
不少教育界专家和老师指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素质教育多停留在口头呼吁,实际中推行的多是应试教育。
“改大纲,改教材,改授课方式……这些年努力推崇‘德育生活化’,但效果并不理想。”安徽合肥基层教育工作者唐心华直言,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仍是升学率。
陆维说,比如“德育课”一般只能坚持半学期,每当大考临近,统统要为“主课”让路。升学压力之下,许多家长也只关心分数。常听到家长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成长中、日常生活中应当建立的诚信、责任、谦让、尊老等价值观,在宠溺和重压下被弱化,道德教育“生活化”被打折扣。
唐心华介绍说,一些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有个女孩在学校非常乖巧可爱,但我在家访中发现,她习惯性地对家中父母老人粗声大气、颐指气使。”
智育让孩子成才,德育让孩子成人。
专家指出,如何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实际上与社会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赵雪菊建议,全社会都要建立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营造积极向善的环境,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道德选择”。
“孩子的眼睛是个摄录机。要求孩子怎么做,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她说。(记者张紫赟、袁汝婷、余靖静、程迪、丁静)

在合肥市航运南村社区邀请社区举行的一场亲子运动会上,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完成“跳圈”游戏,提升孩子与父母间的亲情(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姜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