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团购——
“馅饼”真的不变味吗?
近日,家住北京丰台区的李菲在追求“美”的道路上遇到了不愉快:“我下班回家时接到一张小区附近美容院的宣传单,上面写着:‘1元团购去黑头,还您光滑鼻头。先到先得,仅限50名’,想着1元钱就能去除黑头,我就通过他们的微信账号团购了一张消费券,还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
但当李菲来到这家美容院准备消费团购券时,烦恼也随之来了。
美容师为李菲涂上了一种膏状产品后,告诉她这种膏状产品便是她团购的产品,主要用于使毛孔扩张,但是鼻子上的黑头需要用一种贴纸才能粘出,而这种贴纸需要另外支付15元。“我问她不是1元就可以去除黑头吗,她告诉我涂上这种药膏也可以通过用手挤出黑头的方式去除,但会对毛孔造成伤害,建议我花15元体验她们的贴纸。”
为了达到美容效果,李菲决定花15元使用美容院的贴纸。黑头被去除了,但是美容师又告诉她,现在毛孔是扩张状态,需要使用美容院的定制款精华液来收缩毛孔,单独体验一次是99元,购买一瓶是159元,可以多次使用,回家以后也可以自己进行日常保养。“无奈之下,我只好又花99元完成了这次皮肤护理。”
毫无疑问,1元团购在开拓新客户、集聚人气方面功不可没,但在红红火火的“1元团购”中,像李菲这样“被升级”消费的事并不少见。1元团购的理发券,洗发、吹发可能需要另付;1元团购的美甲券,可能只给涂指甲油,只有花钱升级才能使用甲油胶……一些商家在消费细则中含糊其辞,消费者持“1元团购券”到店后,商家又想方设法进行捆绑销售、暗中提价,使消费者不得不进行二次消费甚至多次消费。消费者参加以实惠为初衷的团购,却最终被1元钱的诱饵吸引,掉进了商家的圈套中。
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团购平台和渠道日益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对此,赵占领认为,商家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明确告知用户产品规格或使用规则。作为消费者,应看清楚团购产品说明是否清晰,有没有附加消费和使用限制,比如使用时段、使用地点、是否需要提前预约等,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团购时一定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团购网站页面、团购商品页面、电子商务订单以及团购券,以便在维权时使用。”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创新了营销模式,为各方共赢提供了新思路。在低价团购的运营模式里,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价格低廉带来的成本损失,比如可以得到团购网站或手机钱包的补贴和支持,这也正是“平民经济学”的奥秘所在。商家在团购中设置二次消费等隐性消费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利于电商自身健康发展,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让1元团购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