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专家:网传地沟油鉴定方法不靠谱 鉴别仍是大难题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3-04 13:37:41

  食用油冷冻以后凝固

  近日,一则关于鉴别食用油是否为地沟油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该文章指出,将食用油放入冰箱冷冻两个小时以后,如食用油变成白色泡沫状,那么就是地沟油。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根据该文章所述,将食用油放入冰箱中冷冻2小时,并观察其变化。为此,东南快报记者还邀请了有关专家以及食用油厂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食用油冷冻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不同品牌的调和油、花生油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超市购买了金龙鱼调和油、胡姬花花生油、鹰唛花生油等食用油。东南快报记者将6瓶不同品牌和种类的食用油放入冰箱的冷冻室。

  两个小时后,东南快报记者看到,这些食用油有的已经完全凝固,有的不完全凝固,每种食用油的颜色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透过透明的塑料瓶身可以看到,乐当家调和油以及万联调和油已经凝固,且相比常温,颜色有些变淡,趋向乳白色以及淡黄色。而惠宜调和油、鹰唛花生油以及胡姬花花生油的颜色则相对暗沉,偏向土黄色。

  将瓶子开启后,这些食用油气味并未发生变化,但未完全凝固的食用油倒出后,用手触碰感觉到的是稠状的物质。但以上食用油均未出现白色泡沫状物质。

  专家解读

  傅红教授:网传的鉴别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

  目前市场上食用油种类多样,品质各异。那么食用油冷冻以后产生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个方法能有效检验食用油是否为地沟油吗?针对东南快报记者的实验结果,福州大学生物与科学工程学院傅红教授为此进行了解答。

  傅红表示,未见食用油放入冷冻室以后会产生白色泡沫状物质。但食用油中脂肪含量较高,有的食用油在5℃以下的温度就会凝固。另外,一些蜡质含量高的食用油在特定温度下也会凝固。

  “一些食用油中本身含有固状物质,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慢慢就会浮现出来。所以,这一鉴别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傅红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像北方的冬天,市民们家中的食用油也常常会因为温度低而凝固,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

  至于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冷冻以后产生不同的颜色,傅红解释说,这与食用油中天然色素的成分有关,不同的色素呈现的颜色自然不同,因此,不同油品的颜色也不一样。比如植物油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多,则呈现的颜色就偏红,像鲜榨的橄榄油就是绿色的。

  “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套完全准确的方法来鉴别地沟油。”傅红指出,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只能从食用油的生产来源,或者通过非常先进的油脂加工技术或者检测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标准来判定市场上的食用油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鉴别地沟油目前还是一个大难题。

  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该鉴别方法并不靠谱。“冰冻凝固这是简单的物理现象,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太武断了,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执法人员的检验查处过程就不用那么复杂了。”该人士说。

  食用油厂家:食用油凝固并不影响品质和食用

  东南快报记者观察发现,在部分食用油外包装的底部有明确标示“花生油在8℃以下出现半凝固现象,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不影响产品品质”。

  福州金满福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的唐辉表示,每种食用油的配方以及标准不同,凝固以后颜色也不一样。比如大豆油放在冷藏室不会凝固,但是会呈现白色米糊状,看起来比较浑浊,但是从冷藏室拿出以后在常温下又会恢复正常的液态,而冷冻以后确实会有白色沉淀物,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食用油就是地沟油,这是因为大豆油本身颜色就比较浅,油脂凝固自然就呈现白色。“如果这么容易就可以鉴别地沟油,那么黑作坊就不用费尽心思采取各种方法提炼,他们也就不这么容易生存了。”唐辉说。

  鲁花花生油的徐先生也指出该检测方法不科学。“一些食用油低于12℃就会出现凝固现象,这是它的物理特性。”徐先生说,食用油是否凝固与存放的温度以及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同一箱内的同种食用油放置在背光以及向光的不同位置,背光的食用油可能因为室温较低而产生轻微凝固。至于食用油凝固以后颜色的不同,这与压榨工艺以及所含成分不同有关,食用油凝固并不影响品质和食用。

来源: 东南网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