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绑架”难长久,销售模式存争议,真假难辨无保障,监管空白难维权……工商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存在于私密社交圈的微商,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相关部门很难进行监管
经历过去一年朋友圈内刷屏式广告的“狂轰乱炸”,时至今日,微信朋友圈卖货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记者调查采访发现,由于面临“友情绑架”难长久、销售模式存争议、真假难辨无保障、监管空白难维权等现实困境,朋友圈内一度火热的刷屏卖货行当如今出现了日渐衰微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以朋友圈卖货为代表的早期微商雏形红利期已过,未来或将面临洗牌。
“友情绑架”多为一锤子买卖
作为私密性社交平台,当朋友圈异化为购物圈,到处充斥着商业化气息,“友情绑架”下的购物行为难以避免,不少用户大呼欲逃离“这片是非之地”。
“在朋友圈购物更多的是为了捧场,即使对货品不满意也只能忍气吞声。”去年,微信用户刘女士经常收到朋友圈好友对一款化妆品的宣传信息,本打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可收到货后才发现与店面描述相差甚远,“怎么看都不像正品,不敢给母亲用,也不好意思找朋友理论,只能认赔。”刘女士虽然没有找那位朋友退货,但为了不再被广告帖打扰,便屏蔽了该友人的朋友圈信息。
记者了解到,微信里开微店的商家的顾客大多是自己的朋友,熟人营销模式下即使出现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大多数人出于朋友情面都会选择默认,因此朋友圈内“一锤子买卖”现象极为普遍。
分销代理模式与传销“一步之遥”
记者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商家并不是有意“杀熟”,将不合格产品销售给好友,而是朋友圈卖货本身的进货渠道存在短板。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朋友圈卖货的微商货源主要通过分销代理模式获取。
据了解,分销代理即厂商与总代理商交易,总代理将货品分批销售,即通过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三级代理等中间渠道,兜售给微信朋友圈里的微商,代理商在中间赚取差价和返点。其中有些厂商会要求代理商或下级微商囤货,有些则采用发货代销,但无论何种形式,一旦商品卖不出去,代理商便会通过发展下级代理商的方式分担自己的经济压力。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尽管不同于传销的无实体的下线发展,分销代理各个环节始终有商品在流动,但在某些方面微商营销已经濒临传销的边缘,甚至有的通过不断发展下线已经算得上是在线传销了,如果任由其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恶果。
与分销代理相比,直接从上级发货的代销模式对产品的质量问题提出严峻考验。记者了解到,有些厂商为谋取巨额利益,便制造假冒品牌商品销售给代理商,虽高喊“支持专柜验货”,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专柜根本不会对非正规渠道货品提供验货服务,因此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朋友圈卖货的商家以及基于信任购买其商品的圈内好友。
骗局陷阱难防用户权益无保障
2014年10月15日,曾先生致电四川乐山市工商局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称其在浏览微信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条iphone6代购信息,对方吹嘘其入港代购能力和手机性价比全网最高,且经常晒出成功交易订单。曾先生经几番交流后向“微商”打款8000余元购买两台iphone6,但打款后“微商”就没有了音信。曾先生再联系该商家时,发现已被其删除好友。
四川省工商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存在于私密社交圈的微商,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相关部门很难进行监管。
根据四川省网络交易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该省总计建立2.4万户网络经营者经济户口信息,然而其中并无一家微商。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秘书长肖向荣表示,大部分微商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法律保障,维权存在很大困难。”
朋友圈卖货“难再续”
针对微信朋友圈卖货乱象,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律师协会副监事长谢佳佐认为,微信买卖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性法律规范,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明确,平台运营商应对微信买卖设置准入门槛,加强监管,对假冒伪劣产品予以封杀,同时对用户进行信息公开。
有从事电商行业人士认为,朋友圈卖货缺乏完善的交易体系和信任机制,这批通过暴力刷屏等“简单粗暴”手段谋利的早期微商,已将朋友圈的红利期消耗殆尽,未来发展将越来越难。
“C2C(客对客)的朋友圈卖货在业界也面临诸多质疑,这一既伤用户又损品牌的模式必然遭遇洗牌。”微盟创始人孙涛勇表示,微商是企业或个人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店的新型电商,产品质量、品类选择、物流和维权都至关重要,而基于朋友圈信任的推荐非常有价值,相信以B2C(商对客)为主导的模式才是微商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