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临近,学生假期安全教育再次成为学校、家长的“重头戏”。12月30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刘艳霞、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施刚做客人民网,围绕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确保孩子的假期安全,未成年人水上安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安全教育“新常态”如何推进等问题展开对话,嘉宾认为,创新是保障未成年人水上安全的“新常态”选择。
创新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比能力重要,体验比说理重要。施刚表示,心理学中有一个动力机制叫“为了谁”,喜欢说理的人其实真正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自己,尤其是家长,说理仅满足了父母的教育期望,并没有真正的达到改变的目的。体验式教育是真正为了孩子,让他们在互动中,获得安全意识的提升。
就水上安全教育而言,各地海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组织针对小学生的“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模拟水上逃生、练习穿戴救援设备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安全应对技能。这种直观、具体的安全教育方式比那些概念化的宣讲内容要实用得多,只有这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不光是吃穿拉撒这些要照顾孩子,安全意识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刘艳霞认为,首先家长的安全素质要培养,父母要身体力行,花更多时间、精力加以引导和教育。此外安全教育,学校不能只发小册子,上一堂安全课,要注重体验式教学,安全教育更多的是体验式加入,当然社会更应该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严峻的水上安全教育形式,促使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开发安全知识APP游戏值得期待。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施刚坦言:“青少年爱干什么?爱玩游戏,我们可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安全教育,开发像APP游戏,把安全的知识融入其中,巧妙地将突发事件应对、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变成闯关环节,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答对了则闯关成功。这样不仅没有增加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反而真正发挥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施刚建议,可以根据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将安全知识设计成线下游戏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中,把安全防范的攻堡垒、水上自救防范、救火等内容设计成真人的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进行了安全意识的教育,一举多得。
针对安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新常态”的话题。刘艳霞认为,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新常态,肯定是从学校到家庭,一直到社会以及媒体的关注,是四方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系统性的工程。所以要鼓励和接纳更多的社会人士和机构,补充安全教育资源,形成关爱的合力。
施刚坦言,安全教育新常态前提是中小学要有“投入规划”意识,在技术、理念、教学方法上增加投入和规划。其次是树立全民“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如此才能为他们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就水上安全教育而言,“可以作为平时安全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寒暑假前的离校教育,甚至安排在寒暑假返校日”,前提是学校自愿接纳,有关方面根据学校要求,协调志愿者进校时间。
谈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意义时,施刚表示,生命大于天,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希望、是太阳,增强未成年人防范意识等于给未来购买了保险。
刘艳霞认为,青少年就是祖国现在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安全教育或者安全意识是1,学科、艺术其他素质是0,如果没有前面1后面什么都没有了,呼吁大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给未成年人撑起“安全伞”。
访谈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一些网友则呼吁未成年人水上安全教育尽快纳入课程体系。网友“大山守望”建议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中,让安全自护意识深入人心。网友“渴望的眼神”称,未成年人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长、媒体如何有效的编制“安全网”,需要法律明确基本的权责,只有通过法律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