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在中国教育史上绝非平常的一年, “深化改革”挂帆而起,四中全会带来了依法治教的东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与四个配套“意见”一起构成“新高考”的基石;职业教育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这块中国教育的短板有望成为支撑教育发展的“半边天”……
除了这些已经见到的,以及可以预见到的改革红利,当前我们依然面临很多困惑与纠结。“择校热”叩问教育均衡;“性侵”触及师德红线;校车事故让我们痛彻心扉;5000万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魂牵梦萦……
新的一年,我们希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成为新常态,渴望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期待以开放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前行。“致2015中国教育”系列评论将与你分享中国教育发展的智慧。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意义的七条“红线”。
也就是在这一年,校园失德事件又频频发生,学术造假、体罚、有偿补课、隐形欺骗、性侵学生等时有发生。北大副教授诱骗女留学生、四川美院教师“性骚扰”女生、厦大“博导诱奸门”等多起高校教师“失德”事件更令人震惊。
师德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可以确定地说,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是无法痊愈的。
从宏观上看,全国一千多万教师总体品德状况是较好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当下教师行业仍是品德较高的一个行业,教师仍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底线的一道坚固堤防。同时,中国师德问题在历史纵向比较和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又是较为严重的。在历史上,由于教师没有铁饭碗,要靠自己的品德为基础的口碑和信誉获得饭碗,所以德高为师的社会选择机制保障了师德整体的健康,个别品德不良的教师会见于史载,而且丑行一旦为他人所揭便无人再以其为师,大面积师德败坏的现象几乎未有见闻。
在国际上,多数国家有权威性较高的非政府组织教师行业协会,它们一方面强势维护教师的权利,使得教师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丰厚,有大量候选人需要经过竞争才能入职成为教师,比如日本有教师资格证的人中大约仅一半人能上岗任教,这样就使得师德不良者难以入选;另一方面教师协会对教师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凡行为不端者,一经被举报就会进行调查,若事实确凿,行业协会会如实公布结果,建议撤销相关当事人的教师资格。虽然一般他们没有直接处罚这位教师的权力,但相关雇主为了自己的声誉会做出开除当事人以及相关处罚,或不当行为人出于自责请辞。
追其根源,当下师德问题是社会腐败堕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行政官员的不良作风和当下社会法治不健全、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是当下师德问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少教师没有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的准则,而是羡慕权势和礼仪,进而模仿,某校长带女生开房便是典型例证。
所以,唯有社会腐败问题得到根治,党风、政风和社会法治状况有所改善,师德问题解决才有全面治愈的社会基础。
这样说并非意味着教师不能在一个腐败社会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当下就有不少教师顶住各种诱惑,默默无闻而又心照不宣地做堂堂正正、干干净净的人,虽然他们内心的阳光常被社会的阴暗遮盖。
找到师德存在问题的病理,解决师德问题就不能再头疼医头地限于在“师德”上做文章,根治社会的腐败,加快法治进程,不让官员的腐败浸渍到教师身上当是首选方案。
从微观上看,作为一个人,只有他能够自主才有道德可言。在自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道德判断所做出的选择才是一个人真实的道德水平。如果不能自主,他就会被迫选择伪装。伪装的善不是真善,还会污染社会的道德环境。常常出现悖论的是,每当师德出了问题,管理部门就出规定、划红线、发文件,将教师作为一群被约束的对象,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最多雨打地皮湿,反而由于功利取向和权力裹挟,抑制了教师的自主,阻止了教师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使得教师人群品德永远不可能高起来。
需要看到的是,品德良好与高尚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一个社会的常态是不同人的师德存在一定的高低差,整体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生态。解决目前教师道德低端问题要划清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对违法者要坚决依法惩处,不能把违法行为简化为道德问题从轻处罚,同时通过根治社会腐败防止教师队伍继续受到污染。
维护好师德生态的高端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唯有教师感到神圣才能高尚。教师的神圣感又不是无源之水,一方面来自内心对教师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各方面如何看待教师。而现实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尊重依然不够,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领导人、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不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教师不是政府的下级,而是社会的贤良化身,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教师,任何世俗的权势都不会在教师面前放肆。
由上可见,师德不只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加快社会法治和肃清社会腐败作为基础,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也都可以从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做一份自己可以做的事,而不仅仅是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