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是否时常会有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忙碌的现代生活赋予了人们很多高难度的技能———社交、决策、应变……却偷走了最简单的一个:独自安静思考的能力。美国《赫芬顿邮报》近日刊登文章,把独处比喻成濒临灭绝的物种,呼吁人们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现代人缺少独处时间
环顾我们周围,你会发现有不少人大多时间虽是一个人,但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不是电话不断,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搜狐网”曾针对“时间都去哪了”的话题做过一项调查,在受访的1万多人中,近七成人总感觉“不知干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42%的人虽然对工作生活有安排,但总不能照章执行,几乎没有人专门留出时间独处;即使有,34%的人也会把它留给手机、电视、网络。
与社交一样,独处也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现代人的这种能力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处于群居状态,这意味着你是“集体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完全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就失去了独处的可能性。第二,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习惯了抱团取暖的感觉。第三,很多人觉得独处是浪费时间。第四,现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和欣赏力都在变弱,这直接影响独处的效果和思考的结果。第五,人们的普遍理解是,独处就是离开人群、脱离社会。其实,孤独与独处在本质上存在不同。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缺乏温暖的一种痛苦,是被动接受的情绪;独处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独处的好处超出想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独处是一种心理需求,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会花一定比例的时间来独处,而它带来的好处也会超出你的想象。
赶走疲惫,提高效率。马不停蹄式的办事和思考方法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还可能让自己陷入更加疲惫的状态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独处一会儿,什么都不做,反而能帮助你摆脱困扰。
激发灵感,解决问题。100位科学家通过实践发现,如果能给自己一些独处时间,沉静下来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工作瓶颈期带来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也会缓解。
强健大脑,预防老痴。独处时,如果你喜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散步,好处可能加倍。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散步,可以增加大脑记忆中心“海马体”的大小,而“海马体”是老年痴呆症最先摧毁的大脑区域。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也发现,定期留出时间让大脑得到释放,会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解烦恼,缓解焦虑。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克戈尼格尔说,独处时的沉默会让大脑处于一种强化记忆的模式,利于我们内心的反思。当一个人平静下来时,更容易受积极情绪的影响,可以有效分解烦恼,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很多人与亲人、朋友争吵或打骂完孩子就会后悔。这是我们缺少理性思考,完全被行为控制的结果。而独处可以增加自我意识的控制力,遇到事情能选择性地回应,从而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提高创造力。做“白日梦”是不少人独处时喜欢干的事,其实它也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能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面对压力、挫败或者沉闷单调时,不妨让你的思维天马行空,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独处是一门学问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因此,我们要像学习社交一样学习独处。
学习专注。学习古人孤星赏月式的独处方式并不现实,反而会加重焦虑感,我们可以用忙碌的方式来替代,但前提是专注地做一件事,比如专心地看本书,或者跳舞、画画,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等。但千万不要用游戏、电视来消耗独处的时间。
练习独处。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和别人在一起,那刚开始练习一个人独处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此时你就要探测自己的感觉,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比如整理衣柜、书柜,喝杯茶,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
学会说不。如果你的社交生活正在消耗精力,那么你就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并学会说“不”。
找到快乐之所。对有的人来说,酒吧、游乐场能获得愉悦,但并非适合独处。你应该找到让自己最放松的地方,比如家里、咖啡厅、公园一角,甚至是厕所内,只要能让你的内心得到平静,都可以将其当成独处的地方。
每天想三件好事。国外0很多理论认为,每天至少应该给自己30分钟的独处时间,但我认为,时间上不必刻意要求,哪怕几分钟就行。另外,每天睡觉前想3件你值得感恩的事,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审视和积极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