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80后自己还需要父母关照,若干年后,他们能承担起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重任吗?禹天建绘
-未来10年,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超过1000万个。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
-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自己还是垮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一代,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也有人充满期待,因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
-陈薇马海燕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未来十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超过1000万个。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及一切
80后独生父母是垮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一代?还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8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史,几乎同步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酸梅粉、炸米条、搅糖。她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很少有零食。
如今,自己做了妈妈的汪琳,总是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还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小时候,受条件限制,她不会舞蹈、不会音乐、不会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她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童年的压抑和无趣。
不论在东中西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女孩子学舞蹈、钢琴、古筝、画画,男孩子学跆拳道、小提琴、游泳,大一些的还有英语、数学、音乐。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绝不吝于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有着40年教龄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她印象中,在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上,80后独生父母明显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
张文也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她的父母都会责怪孩子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
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无奈,青春记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我绝不让我的孩子深受学习之苦。”她甚至认为,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恋,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样的青春至少不乏味。
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明显
作为家里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独一无二的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包蕾萍研究员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36个指标中只有5个指标,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条就是,“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两成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明显的,生于80年代以前的人带有更多集体主义的烙印,甚至以个人意愿为耻。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上一辈那样牺牲。”
但她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谁先谁后?父母和孩子就都不乐意了——他们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常常举办一些亲子培训课程。一些课程结束时,有一个抽奖环节,奖品并不昂贵,重要的是这个环节的教育功能: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拥有。
常常有没抽中奖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泪,或对着父母发脾气。家长赶忙安慰,宝贝不要哭,待会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基地副主任陈彩玉特别叮嘱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个环节就失去意义了。家长需要帮孩子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得到的。在能力所及范围内,80后独生父母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只会让孩子在愿望达不到时更加骄横,无形中又加剧了独二代们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委屈的性格走向。
并非所有的家长都听得进去。几乎每个年轻家长都能说出蒙氏、华德福一类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些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有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完美无缺。其实孩子一身毛病,老师告诫家长,家长也不在乎,反而认为老师不对。
纠结在知易行难的烦恼中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微信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
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九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郭宗莉老师观察,在九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80后家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说“要多陪伴孩子”,但是,在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些培训课程里,家长只是身到、心未到。孩子唱起了儿歌,家长却在低头看手机。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
80后独生父母,更愿意看电脑、平板,而不是报纸、电视,睡觉前和起床后的一件事很可能是打开手机。在育儿上碰到了难题,他们很可能不再询问父母,而是坐在电脑前敲起了键盘。
除了物质世界的急遽改变,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人类世代巨变的分水岭。美国提出了“数字原住民”概念,第一条标准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他们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包蕾萍的上述调查还有一个结论:在独生父母中,有45.7%的人曾使用互联网查询过育儿知识,比普通父母高出7.2%,差异显著。另外,44%的独生父母至少知道一个育儿网站,普通父母只有31.4%。这说明,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后对新兴媒体持一种更为友好的态度,乐于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体验亲职的发挥。
还有一些毛病,或许不是出于家长个人意愿,而是急遽变化的时代所迫。在提醒自己不要学习自己的父母同时,他们又不知不觉地继承了这些毛病。
“我常常会催她,催她吃饭、洗澡、睡觉、早起,甚至走路都在催她快点,吃饭前去洗手,五分钟我起码催十遍。”张文说。尽管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她,“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要放慢脚步等着孩子”,但是时间太宝贵了。她是上班族,每天早上的指纹打卡直接与奖金挂钩,容不得半点落后。
张文意识到,一切远没有她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孩子是快乐的,但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多80后独生父母都如张文般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
“独”易而“立”难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心,今年73岁高龄了。他时常观察着身边的家长,“我发现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不会做父母,管教、侍候儿女成了习惯,惯性,收不住了。”有的儿子已经结婚,妈妈晚上还偷偷地到儿子的新房给儿子掖被窝。
中国素来就有世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文化,不少80后独生父母出于精力、经济等方面的考量,主动或被动接受了父母来到大城市帮忙抚养第三代的任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他们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支柱。
陈彩玉说:“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独’容易,但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施慧法还注意到,每年幼儿园招收新生填表时,家里的户籍地址、居住地址,孩子有没有打过预防针,小时候有没有生过病,饮食上的注意事项等,有的妈妈居然不知道,老一辈比她们还清楚些。
儿科医生李玉琴一直主张老人不要帮儿女带孩子,如果非要帮忙,只是做点家务即可,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由父母完成。老人对第三代的天然溺爱,是纵容很多孩子从自我到自私、独立性差、不注重他人感受,甚至把孩子的坏习惯当优点的重要原因。来她这儿就医的孩子,很多她一眼就能看出是父母带的,还是爷爷奶奶带的。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80后独生父母和其父母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父母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而80后可能更相信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的隔代抚养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北京妈妈陈冉,曾一度陷入与公婆的“中药之争”。公公注重养生,常带孩子看中医、喝中药,最近陈冉终于决定拒绝:“我会带她去医院看病。我是她的监护人,我会跟我老公商量后再决定。”“监护人”这个说法,自此成为公婆的心头刺、口头禅,常常被用在两代人意见不一、冲突爆发之时。
包蕾萍更担心的是,很多独生父母避免了独二代新生儿带来的混乱期,各种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当独二代长大、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80后独生父母必然面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
这个危机悬在每个独生父母头顶之上,却几乎没有人愿意仔细考虑。眼下,子女教育等问题仍在首位。尽管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确实让人发愁,但那至少是10年后的事情。
问题是,这10年间,80后独生父母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主动地自我锻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