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杭州三幢民国建筑被"圈"进豪宅 专家:应还之于民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30 10:10:55

  “西湖边劳动路有几幢民国老建筑被高档小区围起来了,以前可以自由参观,现在走不过去了。”近日,记者得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为了辨别消息的真伪,钱江晚报记者前往现场进行探访。发现这个“高档小区”,正是本报5月曾经报道过的“西湖边的隐秘豪宅”——柳浪东苑二期。当时网上一房一价的公示显示,柳浪东苑二期最贵的一套房源建筑面积为340.12平方米,单价75928元/平方米,总价高达2582万元。

  站在小区东门的位置,也就是位于劳动路上的出入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区里面的确有三幢民国风格的老式建筑。

  豪宅园中园

  圈起三幢民国建筑

  通往这三幢老式建筑的道路全部被小区的门岗所拦,当记者以游客身份提出近距离拍照留念时,柳浪东苑二期的物业并没有放行。“小区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这些老建筑也不是博物馆,不能随便参观。”物业告诉记者,即便是想拍照留念,也要由老建筑的住户或者小区的业主带进去。

  而当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虽然这三幢老式建筑已被关进小区中,但并未与小区融为一体,两者之间是有围墙和大门阻断的,看起来像被“圈养”起来一样。

  “要去这些老建筑,只能从我们小区里穿过,现在这些老房子也有住户,给他们配了门禁卡,你们真要去里面拍照,要联系他们的。”面对记者的再次请求,物业依然没有放行。“其实我们也是暂时代管,今后是否开一条路出来要等通知。”物业负责人说。

  记者在柳浪东苑二期的规划公示中看到,这三幢民国建筑作为“已建建筑”出现在规划公示图中,而该项目所在的荷花池头R2地块,2004年被杭州联合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协议出让的方式拿到。难道在土地出让时,这三幢老房子就已经被圈进了这宗地块内?还是原本的拆迁计划未实行?为此,记者联系了杭州市房产联合开发公司相关人士,但对方以出差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昔日“江南名巷”

  如今已所剩无几

  这三幢老式建筑分别为双剑楼(旧仁和村5号)、闻宅(旧仁和村6号)、可庐(旧仁和村9号),为民国时期建造的花园洋房。其中6号和9号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并在2013年,由杭州市房产联合开发公司搬迁腾空住户后负责实施修缮。

  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介绍说,劳动路一带原本被称作“江南名巷”,聚集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建筑,由于当时居住了中国铁路、电信、造桥等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仁和村原本有7幢民国洋楼,在开发房地产时拆掉了4幢,剩下了5号、6号和9号楼三幢。后来被列入历史保护建筑,才得以保护留存。”仲向平略带遗憾地说。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昔日的“江南名巷”也拆的拆,旧的旧,原本的建筑风貌所剩无几,说到这,仲向平深感惋惜。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杭房拆许字2006第037号《房屋拆迁许可证》批准拆迁人杭州市房地产联合开发总公司,因荷花池头R2组团地块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对一批建筑进行拆迁,其中的拆迁对象正是仁和村的这些老建筑,而其中并未包含5号、6号、9号楼。

  熟谙杭州老房子历史的仲向平向记者讲述了这三幢楼各自的故事,其中双剑楼为个人产权,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浙江第一任邮电局长赵曾钰设计并建造,并以春秋名剑“干将莫邪”的典故为其命名为“双剑楼”。

  老楼如今仍为赵家产业,由其代理人代为管理。记者在现场看到,双剑楼目前仍有住户居住在内。

  而可庐为“中国灯泡之父”——著名实业家胡西园的故居,资料显示解放后可庐归浙江省公安厅所有,曾作为员工宿舍,而记者现场看到该建筑目前处于空置状态。

  另外一幢闻宅最早为闻积余所建,1947年转卖给上海印刷商人王乔森,目前作为柳浪东苑二期的售楼处使用。

  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

  应该还之于民

  说到这几幢被“圈养”的老建筑,仲向平流露出遗憾之情。

  他坦言,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多少会对历史建筑进行一些破坏,多年来也有过不少例子。但在他看来,在开发房产的同时,最好能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做一些举措,让这些历史文化积淀得以留存。

  仲向平说,目前连西湖边的会所都要还之于民,打造大众消费场所,对于这些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老房子,不应该被尘封在豪宅小区之中,而应该作为公共的资源,让市民可以共享。

  他说:“像双剑楼这样的老房子,经常会出现在一些旅游攻略里面,作为杭州的特色建筑。如果有对老建筑感兴趣的游客,跟着攻略来到现场,发现被拒之门外,这样的体验感就不太好了。”

  仲向平还举例说,在北京有很多老建筑合理利用的范例,例如宋庆龄故居,被打造成小型纪念馆,也有工作人员在其中工作,游客也可以买票参观。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动,既能让老房子物尽其用,又能让热爱这些历史文化的人们能够欣赏到老房子的魅力。”仲向平说。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