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为何少了?
最近,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中外研究者们普遍感到比较兴奋。兴奋来自于他们解开了持续几年的一个疑问:在农村孩子学业进步越来越不明显的大环境里,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为何少了?
早在几年前,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组成的名为“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研究团队在对农村教育开展跟踪调查时意外发现,农村孩子的学业进步趋势与同期的城市学生相比,差距有所扩大。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农村孩子学业进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倡导组织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该计划自2009年以来针对西部2省4个县46所学校4627名初一学生、3175名初二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初一学生中成绩较差的辍学率为8.5%,成绩较好的学生辍学率仅3.3%。在初二学生中,成绩差的和成绩好的学生辍学分别为12.4%和5.5%。贫困、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家庭的初一样本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6.8%、5.8%和4.3%。换句话说,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要比富裕家庭高出2.5%。到了初二年级,不同收入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别为12.5%、7.7%和5.0%。
“这说明在影响初中生辍学的因素中,家庭贫困情况与学生是否辍学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史耀疆教授说,“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仍是造成辍学的一个因素,但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正在由过去的经济因素转向非经济因素,特别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日常遇到的生活和成长烦恼而衍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而造成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及一些农村家长不重视教育和外部环境变化(例如近几年非熟练工的工资水平上涨)等问题,正在成为引发辍学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不和谐以及教师对学生缺少关爱,第一次进入REAP研究者们的视野。但是,让研究者们感到困惑的是,被调研地区的农村教师为何缺少关爱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
2012年,REAP研究团队又对我国西部两省近300所农村小学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结果表明,虽然国家2009年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但被调研的学校中,有46%的农村小学尚未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当时的多数实施方案并未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际上很难起到改善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
记者在随同REAP研究团队的几次调研中,一些已经实行了绩效工资的农村学校教师向记者表示,按照国家规定,教师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前者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具体项目和标准一般是由县级以上政府的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确定,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一般是由学校考核和分配。比如一般的学校都设立了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但问题是,绝大多数奖励项目难以区分教师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因此,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就成了判定教师工作业绩的“硬杠杠”。
“很显然,这样的评价标准,自然会引导老师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至于那些可能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或后进生,老师们只好不关注,或者只是很少关注。因为,即便老师对那些后进生投入再多精力,最终或许很难在绩效工资中有所体现。久而久之,大家就自然而然觉得关注学困生或后进生,是无法体现工作价值的。”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对REAP团队的研究者们说。
事实上,被调研地区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绩效工资的心情,是爱恨交加——爱的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调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恨的是教师日常工作难以精确测量。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想用好绩效工资这种调节工具,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去科学设计评价和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