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这是一个婚纱摄影追求创新与个性化的年代。
进入新世纪:数码换代在千禧年陆续进行。因为胶片昂贵的洗片花费、无法预览照片以及每卷36张的限制,注定其将退出历史舞台。(图为2004年的婚纱照,这也是婚纱影楼最后一批胶片照片。)
上世纪90年代:婚纱照进入了普及时代,一照就是一套,还要装订成册。除彩妆,还出现了复杂夸张的造型,普通人也能像明星一样拥有沙龙照般的婚纱照。
(图为1941年一对新人在多位伴娘和花童的陪伴下拍摄结婚照)
“30年前的中国,照一张黑白结婚照要几元钱,讲究些的也就再多花0.42元(三英寸照片)做人工着色;20年前照一套结婚照40多元,包括四张照片(男单、女单、双人半身全身各一张),还是黑白为主,人工着色,彩色照片辅助;而10年前一套结婚照平均已达3000多元,照片成册,尺寸大到几十英寸,还是欧式豪华油画相框;时至当下,婚纱摄影成新人们的至爱。”昨日,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金夫人集团总裁周生俊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把婚纱摄影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结婚绝对不许穿白衣。
上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在教堂举行婚礼。
上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新娘穿白色婚纱,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拿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两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举行婚礼后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合影照。
上世纪40年代:白色婚纱礼服成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纱胶片拍摄,人数由集体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的二人照,从此婚纱照名副其实。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通家庭的婚纱照就是一张类似于现在结婚登记照的两寸大头照片,黑白的,新人大多身着中山装、列宁服,扎清秀麻花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