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老交警回忆:80年代一辆公交车曾塞301个人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22 09:26:03

  1983年,交警郑春平在郑州火车站坐公交,他特意数了数车上的人:301个。“觉得现在的公交车挤?最多也就200人吧,跟当年没法比。”

  郑春平今年60岁,刚退休。作为一名老交警,他当年几乎丈量了郑州所有的路,见证了郑州人出行的变化。

  以前13米宽就算大路

  如今的郑州,大部分主干道都有50米宽。即便如此,每天上下班高峰一堵几小时,还是让人恨不得路再宽点。

  老照片上,郑州道路畅通,看上去“宽阔无比”。事实上,那些路大部分都7米宽,相当于现在的小路。

  以京广铁路为界,当时的郑州分为“西郊”和“市区”。郑春平说,1983年,郑州能称得上“大路”的,东西向只有“两条半”:“两条”是指13米宽的金水路和陇海路,“半条”是指解放路附近的二道街(那是一条单行道,只算得上“半条路”)。大多数道路,都像如今的工人路一样,有7米宽。

  最宽的路,在国棉六厂往西到国棉五厂一带。那段路宽50米,是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的倡议于1971年修建的。也就是说,那段路修好是备战当机场的,关键时候可以停飞机。

  那时候的路,因为车少人稀,哪怕只有7米宽,也显得极为宽阔。从省人民医院经过火车站到国棉六厂,公交车40分钟就能跑完,同样的线路,现在差不多要跑两个小时。

  虽然路窄,但是那时候的人,很遵守交通规则。当时的郑州市,交警事故科只有6个人,就能处理完全部事故。

  郑春平说,那时候交通规则相当简单,“各行其道”,“谁走错了道,就是谁的责任。”

  “那时的郑州,北到农业路,南到陇海路,东到花园路,西到国棉厂。”郑春平说。

  以前从西郊进市区要打“驴的”

  过去,娱乐、购物中心在市中心的老坟岗。由于没有公交车,西郊有钱的工人想到市区娱乐,打牙祭、追时髦、看景致,不得不打“驴的”,花两毛五分钱坐个毛驴车,经过大沟陡坡,颠到市区。要知道,那时候一只烧鸡也不过三毛钱。

  后来逐渐有了一定数量的机动车,市区开始“禁驴”,就像现在“禁摩”一样。郊区政策相对宽松,所以在西郊,还能见到和公交车并行的驴车。

  1983年之后,郑州才开始慢慢有了出租车,至于私家车的出现,还要往后再推几年。

  郑春平说,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地方是在火车站附近,大多是人力车,也有机动三轮车,都是老年人在开。后来渐渐有了数量稀少的汽车作为出租车。因为刚刚出现,出租汽车显得很高档,又没有人管,时常会有“漫天要价”的情况。有外地人从火车站打车到机场(当时的机场就在现在的民航大酒店附近),出租车司机敢200元、300元地要。曾有个广东人在郑州打出租车,司机说“按斤收费”,体重多少斤收多少钱,没走多远居然要人家100多元。

  郑春平说,直到后来有了“黄面的”,有了客运管理处,出租车才脱离“贵族消费”阶层,渐渐成为寻常百姓出行的另一选择。

  自行车时髦却紧俏通常一家就一辆

  在那个年代,私家车在人们的意识里是不存在的。郑春平说,上世纪80年代末,先富起来的人才开始买车。当时仅有的几千辆汽车都是公车,主要领导才有一辆吉普车,公安局长出门开会坐的还是机动三轮车。那时交警队只有两辆摩托车,去处理事故只能骑自行车,或者在路边拦大货车,捎一段算一段。

  所以,普通市民出行只有三种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这其中最时髦和方便的,还是自行车。但那时自行车紧俏,并不是谁都能买。

  郑春平记得,那时买辆自行车除了要钱,还需要六张左右工业券。一般情况下,工作一年发一张工业券,一辆好点的自行车要一百七八十元。也就是说,不仅要用去一个人半年的工资(在1983年的郑州,大部分人的工资是30多元钱),一家人还得东拼西凑集齐工业券才能买一辆自行车。

  也因此,当时很多人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给谁骑呢?家里谁上班远,就先给谁用,其他人尽量坐公交车。“再挤也得坐。不然,你还要再等一个小时左右才能等来下一辆。”

  那时公交车比现在还挤

  “再挤也得坐”,让公交车成了“香饽饽”。

  1979年,郑州引进了20辆电车。这种车新,载人多,司机都是优中选优,行业能手加俊男靓女。在当时的宣传画上,还能看到首批司机的照片,女司机们站成一排,像“空姐”。

  今年60岁的肖喜花是当时首批女司机,开的是101路公交车。在老照片里,红白相间的101路公交车,出镜率相当高。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开电车比现在开地铁还新鲜。肖喜花说,那时坐公交的和如今坐地铁的一样,都是年轻的上班族。老年人不舍得花钱,也坐不惯车,出远门宁愿走路。“就像俺婆,去荥阳都不坐车,早上四五点起床走过去。”

  当时乘公交车按站收费,一趟差不多要花五分钱,月票3元。算起来,一个月十分之一的工资要用在公交上,比现在坐地铁还要贵。

  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即便贵,很多人还是选择挤公交。肖喜花说,因为车上太挤,就是急刹车也不会有人摔倒。“经过火车站附近有个大转弯,因为人太多,车重得不行,我要站起来才扭得动方向盘。”

来源: 大河网 作者: 记者 李肖肖 丁亚菲/文 首席记者 杨东华 记者 陈亮/图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