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真是开心,老凌,我们又可以多资助几个孩子啦!”初秋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杭州九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里,主任章康伟看了眼坐在对面比自己年长近20岁的退休院长凌红峰,笑得像个孩子。
两个老伙计确实有理由开心。前阵子,由他们二人发起的杭州九堡“爷爷奶奶助学团”获得了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颁发的现金奖励1万元。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这个自发成立的民间助学团结对资助了丽水龙泉90余个家境贫寒的孩子,资助总金额接近50万元。仅今年上半年,资助金额就达14万元。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2011年底,凌红峰偶然得知,龙泉有不少贫困家庭孩子,每天只有三四元钱生活费,顿顿吃包心菜,甚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深受触动的凌红峰找到同为丽水人的同事章康伟,希望能够牵线搭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资助。
章康伟联系上在龙泉关工委工作的朋友,了解之后,发现情况完全属实。“有些孩子父亲生病,家里全靠母亲维持。有些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地里种的几样蔬菜……”看着从老家传回的材料,章康伟心中很不是滋味。
没有任何犹豫,二人发动几个亲戚朋友,把第一笔钱款打到了龙泉,高中孩子每人2000元,初中孩子每人1000元。
可谁也没有料到,这么一颗小小的慈善种子,很快迎来了盛大的花期。10个、20个、30个……越来越多热心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加入到了章康伟和凌红峰的“队伍”里头。截至目前,助学团规模已经超过70人。
“那些伢儿真是可怜,凌院长人蛮好,我相信他。对了,你们不要采访我了!难为情的!”电话另一头,家住杭州郊区的陈阿姨有些激动。
朴素的信任感,将分散在每一个人心底的小小善意汇聚起来。也许是某天清晨小区门口的偶遇,也许是不经意间由一件小事延伸开去的交谈,那群山村少年的困窘,变成了大家共同的关注。
“每次谈到丽水那边的情况,我都会主动跟对方讲,捐款这个事情没有回报的,你想清楚。”在凌红峰看来,很多老人都会做善事,但是目的不一样,所以一定要说清楚。
“我们收了钱一般也不会提供收据,其实有些老人家自己也觉得麻烦,不要的。”章康伟笑着补充。
奇怪的是,这种看似粗放、随意的做法,却收获了更多的信任。就在记者采访前,杭州滨江一位学生家长找到章康伟,希望能够与龙泉那边的小学生结对;更早之前的一个夜里,某位老人欲言又止地在电话里说,自己钱不多,但是想捐一点,捐到上大学也行,就是不希望透露真实姓名……
章、凌二人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大家这么相信我们,我们更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可是,作为一次纯粹自发的民间助学行动,这一点又该怎么保证?
2012年年初,龙泉关工委办公室主任马建云给章康伟发来一份贫困生名单,一共14人。姓名、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各项情况悉数在列,既翔实又具体。这让章康伟一下子有了底气。
事实上,每一次马建云把助学款发到孩子手中时,都会逐一拍下照片,让每一个孩子签字,并提醒杭州这边逐一进行电话核实。“九堡的老人们太热心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服务!累一点麻烦一点都不要紧。”马建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当年6月,章康伟和几个热心的“助学团代表”一道,坐上了开往老家的大巴车。在龙泉关工委会议室里,那群接受了结对助学的孩子就那么真实地站在面前,怯生生的,目光中满是感激。几位老人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3年来,这样的“探望”,章康伟组织了好几次。“每次看到那群孩子,我就感觉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真的!”章康伟说。对于老人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每逢过年过节,一个从龙泉来的电话,哪怕只是聊几句学习情况,都能让老人们开心很久。
这群节俭惯了的老人,平时往往连手机都不舍得开,可给孩子们邮寄助学金的日子却总是记得清清楚楚。岁月匆匆,他们都希望存下一份温暖且美好的人生记忆。
“我看,人都是蛮简单的,不是说付出了就要求回报,只要得到一点尊重和认可,就能做得更多。”章康伟感慨地说。
九堡、下沙、乔司、丁桥、临平……如今,这场由汇款单和长途电话串联起来的爱心奇迹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