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频道(记者 聂桂萍 见习记者 潘华骏) 衢州市南孔圣地,历时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衢江区云溪乡内,一座“墨香气”十足的徽派仿古建筑物坐落在此,这就是远近文明的温州老百姓经济学创始人李丁富教授回到自己的家乡云溪乡所建造的“百姓书院”。就在不久前,“百姓书院”也正式成为我市第二批孝文化基地。
辗转全国各地最终“落叶归根”
李丁富,出生在云溪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放弃鼓励他多学习,多看书。所以他从小就特别喜欢书。在20岁那年,李丁富毕业被分配到了温州,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也开始了他50年的温州生活。
李丁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温州生活中,曾任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温州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并任《中华博览》画报神常务副社长,《今日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北京世纪焦点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自1984年以来,出版发行《现代组织学》、《领导工程学》《温州之谜》等专著,主编《温州经济丛书》,参与编写《行政管理丛书》、《领导学丛书》等著作,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贫困地区干部心理挫伤和治疗》、《温州经济发展中“看得见的手——论“政府导向型”经济运行格局》、《再论温州模式是邓小平理论实践产物》等80多篇论文。有一万册《温州之谜》的书发放到了592个穷困县,价值达25万元。李丁富主要写书的时间大多都是在退休之后,一共写了32本书,近800万字的著作。他写的大量的书籍都是关于温州经济学,其中《前进的脚步》一书记载了衢州1949——2009年六十年经济大事件。
在60岁退休之后,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一共做了600多场关于“温州经济”的报告,受益人数众多。在06年,李丁富毅然决定把自己几百万元的讲课费和书本费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家乡,建造“百姓书院”。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李丁富今年77岁,夫人今年71岁,在温州生活了半辈子的他带着妻子离开了喧哗的城市,离开了子女,回到了故里。他说从小他的街坊邻居们就对他特别好,而且他的讲课费和书本费都是百姓给的,所以他要如数的还给百姓。再加上酷爱书本的他,收集了数万册的书籍,最终他决定在家乡建造一个书院,并将这个书院命名为“百姓书院”,因为这儿才是他的“根”。
想法一落定,李丁富没有一丝犹豫,就把自己的想法上报,在得到领导的支持之后,在06年12月29日,百姓书院正式开工,08年4月23日,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书院落成,并且免费开放。在建设书院的500多天里,李丁富经常奔波在温州与衢州之间,亲自在现场指挥建设和协调工作。即使不在现场的日子里,他跟书院的联系电话一天都没有断过。从书院开工到落成开放,李丁富体重足足减了6斤,本来就瘦弱的他,显得更加清瘦。他开玩笑说;“我这减肥代价可高了,几乎是10万元一斤。”
走进书院的主楼“百味楼”,里面一共有四个书屋:“走进国学”,收藏了我国古代与现代老百姓生活的资料,陈列与“国学与历时”相关的著作;“走读浙江”,主要放至了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李丁富所研究的有关温州经济的相关书籍、图片资料等;“走活经济”,陈列了全国各地近年来发展经济、农民致富的各类经济图书等;“走遍中国”,收藏了李丁富在全国各地的讲课材料和地方史志、相关的精美图片、书籍,来帮助百姓了解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在书屋的两侧是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的图书馆阅览室,茶廊上悬挂着祖训“耕读传家”四个大字。

院内有很浓的“根文化”,建造了根亭和根碑,根碑上刻着“祖宗是根,文化是根,百姓是根,根深叶茂”。并且在民俗管内用立体模特形式反映了农村喜庆墙面,堂中悬挂着衢州市历史上“十穷、十富”歌,以及孙子李思李想写的家训“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艺在身”,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在其四周则悬挂着24块图文并茂的“24孝”。
说到农耕文化,在百姓书院内,除了收集了2万5千多册书籍之外,农耕文化气息也非常的浓厚,在书院内就设有“农耕文化馆”。到目前为止,馆内已经收集了700多件近百年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在馆内的长廊处,悬挂着李丁富自己撰写的对联:东长廊西长廊东西长廊古长廊,南传统北传统南北传统传南北。门口则挂着原市长尚清所亲笔题写的“历史的记忆”五个大字。

百姓书院内农耕文化馆一角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百姓书院的投资全部由李丁富的讲课费和书稿费投资建成。走进院内,可以看到陈列着各级领导、书法家、画家和专家、学者、朋友的一百幅亲笔题词。在书院内收藏着李丁富在全国各地讲课的原始材料,特别是95岁的陈光老先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手抄了李丁富的专著《老百姓经济学》长卷,及书法家手抄的《温州之谜》、《道德经》等。
书院在免费开放之后,一共接待了100多场会议,所有来书院参观和学习的人,全部热情接待,不收一分钱。也有很多人给李丁富提意见说,一直在投入是否可以收个门票来收回一些资金。可李丁富却说,他建造这个书院就是为了造福百姓,不会收一分钱,所有讲课费和书稿费取之于民要用之于民。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张全景在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的激动,专门写了“百姓书院,造福于民”8个大字赠与李丁富。
李丁富虽然研究的是温州的经济学,在书院的一楼也摆满了各种有关于经济学的书,但是在楼上却别有一番味道。楼上呈现的完全是一个现代式风格的阅览室,里面摆放的都是关于衢州城的资料和历史。村民们可以随时到书院来阅读。
平时空闲时间,村子里的村民和朋友都会过来书院坐坐,有的来看书,有的过来找李丁富夫妇闲聊,经常会有人给他们送来地瓜、芝麻等一些小东西,李丁富都欣然接受乡亲们的心意。李夫人也会把院子里自己打理的蔬菜和温州带回来的一些特产送给他们。
李丁富说:“我的老伴是温州人,一片‘孝心’,支持自己修祠堂、造书院。经常为九十一岁的‘四婶’洗澡、擦背、洗头、剪头发,也为我和打小工的阿香剪头发、吹发。平时见到邻里乡亲生病或者逢年过节,都会带上点心去探望。抽出时间返回温州,为101岁的父亲洗脚、按摩、做生日……人生贵在‘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诚’十个字。乡亲们用一颗质朴的心来对待我们,我们怎敢忘记。百善孝为先,真诚待人,百姓是根我们怎能不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