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至10月属于登革热高发期。截至10月6日零时,今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共21527例。“我市今年已发现1例由广东输入的登革热病例。”昨天,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专家占炳东说,由于患者防患意识较强,已经及时去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是从广东回来,患者得到及时诊断、治疗,相关部门迅速采取防蚊、灭蚊等控制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疫情扩散。
据了解,我市前年、去年都曾发现过登革热病例。“前年1例,去年2例。均是从外地带进的。”占炳东说。
占炳东提醒市民,进入登革热流行地区,如广东或者东南亚等地,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驱蚊液,避免在公园和景区树荫底下长时间逗留。“若是从广东等地回来,出现发烧、皮疹及关节、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必须及时去医院急诊,并主动告诉医生去过这些地方,因为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登革热。”
据占炳东介绍,在我市能够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是白纹伊蚊,成蚊的活动范围一般在100米左右。
-延伸阅读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些蚊子叮咬了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之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经过8-10天的增殖后获得感染力。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就会把病毒传给另一个人。
登革热的症状
发热: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皮疹: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出血: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度触痛。
其他:可有肝肿大。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预防登革热
关键要防蚊灭蚊
在户外游玩应尽量穿长裤。睡觉时挂上蚊帐,家居环境一定要清洁卫生,若家中有花盆或水生植物玻璃瓶,一定要勤换水,每3至5天换水1次,彻底洗刷容器内壁。
瓶瓶罐罐、废旧轮胎若无用就清理掉,暂时闲置未用的应当逐一翻转倒放,避免积水生蚊。每天上午9到11点、下午4点到6点是伊蚊吸血高峰,市民若在登革热高发区应尽量避免这个时间段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