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出门旅游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区,家中积水容器要保持干燥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04 09:22:06

  近段时间,登革热疫情高发,尤其在广东地区,受灾最为严重,截至10月2日零时,广东省共有19个地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16375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02.05%,该省报告的死亡病例已达4例。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专家表示,虽然我市目前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但积极防治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国庆长假期间及10月下旬,专家提醒市民,尽量避免进入登革热流行地区,如广东、福建、云南,或者东南亚等国,若是真的要去,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驱蚊液,避免在公园和景区树荫底下长时间逗留。

  预计 10 月下旬为登革热流行高峰

  10月4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10月下旬很可能成为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大市民务必要谨慎对之,尽量不要去聚集地及高发地。据了解,我市去年发现过2列登革热病例,前年也发现过1例,均是从外地带进的。

  占炳东说,8月底至今,本地雨水较频繁,为伊蚊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蚊子这种东西会飞,很难控制,这就要求市民要做好清理工作,不仅灭蚊,针对瓶瓶罐罐、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一定要保持干燥。”

  占炳东强调,若是从广东等地回来,出现发烧、皮疹及关节、肌肉、骨骼疼痛等类似症状,必须及时去医院急诊,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感染了登革热。

  无积水就无蚊虫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没有了蚊虫,也就没有了登革热,如何有效防蚊、灭蚊成为许多市民关心的事情。市疾控中心专家占炳东表示,除了室外容器积水,家居水养植物花瓶、盆景等也是蚊虫孳生的主要场所,如果家中有这些容器,一定要勤换水,每3至5天换水1次,彻底洗刷容器内壁。

  “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成蚊的活动范围一般在100米左右。伊蚊的活动是有规律的,每天上午9到11点、下午4点到6点是伊蚊吸血高峰,市民在登革热高发区尽量避免这个时间段出门。”占炳东说,“因此灭蚊十分关键,但光靠疾控这边单打独斗还是不够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靠药物喷杀的方法,是不可能把白纹伊蚊的密度控制下来的,必须采取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翻盆倒罐清理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社区成蚊药物消杀,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占炳东表示,家居内外以及某些有关行业如陶瓷、饮料、酿造等,各类盆、罐、缸、坛、瓶等人工容器积水,都是蚊虫孳生场所,“对于这些容器,无用的应作垃圾清理,暂时闲置未用的应当逐一翻转倒放,避免积水生蚊。”

  链接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1 、发热: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 、皮疹: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 、出血: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 、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 、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 黄韵 通讯员 余樟有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