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孔氏南宗祭典复兴十年路
以“当代人的方式”去祭祀孔夫子
衢州虽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但祭祀孔夫子的典礼对于衢州来说,一度曾是遥远的时空回响。
众所周知,作为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祭孔大典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后第二年。
汉代以后,祭孔大典规制不断升级,到明清时达到巅峰,成为“国之大典”。帝制消亡,共和崛起后,走过两千多年风雨的祭孔一度在战事涤荡、政治变幻中忽明忽暗。
直至1984年,山东曲阜孔氏家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而此时的江南衢州,同系一脉的孔氏南宗家庙却依旧独守清冷寂寞。
1993年春,经过衢州市领导多番努力,终于将阔别家乡38年、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先生迎回故里。
第75代嫡长孙的回归,使得孔氏南宗家庙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孔氏南宗家庙开始“中兴”。重振家庙声名、恢复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先生的首要任务。
“我回来十年时,孔府复建和新桥街改造工程都已近尾声,衢州各界贤达纷纷提出恢复祭孔大典。”孔祥楷先生回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以下简称孔管会)于2003年春着手筹备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
可是,衢州祭孔业已中断半个多世纪,摆在众人面前的最大难题便是“祭孔到底该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
为征询各方意见,孔管会牵头连着开十来个座谈会,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应当以“古礼祭孔”,有人提议应该派人去曲阜看看。
“古礼是什么样的?谁见过?”孔祥楷先生力排众议,他觉得,时下很多祭祀活动都没有弄明白祭祀主体,“是谁祭孔夫子,当然是‘我们’,可既然是‘我们’。为什么要隐去真实身份,像演戏一样,把自己打扮成前朝人。”
孔祥楷先生说,自己10岁时曾以“孔氏南宗奉祀官”的身份亲历了民国时期衢州最后一次公祭孔子典礼。
他依稀记得,当时的祭孔一如古制般隆重。祭典当天,所有政府机构特别休假一天,沿街插满了彩旗,人们像过节一般高兴。
不过,在具体祭祀程序上,却省去了一些繁文缛节。比如,参加祭典的来宾并非穿着古装,而是着时下流行的服饰,军人仍着戎装,其它人则多为中山装,行的也是鞠躬礼而非三叩六拜;纷繁浩大的祭孔佾舞替换成了宣讲孔子言行、齐唱《三民主义歌》……
童年的深刻印记让孔祥楷先生坚信,祭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他进而提出,为什么不能以“当代人的方式”去祭祀孔夫子?
经过讨论与碰撞,观点最终统一。“当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成为南孔祭典的思想之魂。
“你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
“老孔,你闯祸了呀!”孔祥楷先生至今记得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在参加2004年衢州祭孔大典后说过的这句玩笑话。
刘蔚华当时意味深长地对孔祥楷说,“你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但他同时打趣地说,“你们以这样的方式祭孔,他们(指别的地方祭孔)怎么办?”
事实上,不仅是刘蔚华,美国葛底斯堡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汉学家司马黛兰女士也曾被衢州祭孔大典所惊艳。
她在致孔祥楷先生的信中这样表达心中的感概:“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气和胆识,理解你们的苦心和志向。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
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衢州祭孔大典,缘何甫一现身便引来众人喝彩?孔祥楷先生说,这是因为南孔祭典在沿袭传统中,并非简单地行程式化的复古表演,而是结合当代生活和民众文化,在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中,追寻人文精神的陶冶、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
传统的祭孔大典是由乐、歌、舞、礼四部分构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但南孔祭典却大胆革新,将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演出部分剥离,独立为祭孔大典前一天的纪念晚会。而其余部分则简化为“礼启、祭礼、颂礼、礼成”四个篇章,整个礼程不到40分钟。
同时改变的还有诸多细节:孔庙大成殿内孔子像前的牌位,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去掉了“神位”;传统祭孔中要献牛羊猪“三牲”太牢礼,改为献粟、豆、麻、麦、稻等“五谷”和文房四宝;传统祭孔要进行华丽盛大的佾舞,改为各界代表朗诵《论语》章句,甚至不乏外国人;传统祭孔中礼生着古装,改为今天的正装,身上佩戴孔子像胸章和绣有《论语》语录的黄绫胸标;传统祭孔中的雅乐繁琐而平缓,南宗家庙祭祀理性吸收了中西方“光明、张扬”的音乐精粹,创作了既具有现代特征、时代特点,又承袭传统雅乐风格的祭祀用乐,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些看似微小的转变,实际都饱含深思熟虑的匠心,意在冲破传统祭祀的桎梏。
“当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衢州祭孔大典亮相的时候,我的内心却非常忐忑,甚至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孔祥楷先生坦言,作为南宗祭典的“总设计师”和“总执行人”,祭孔大典的成败都系于自己一人之身,这种无形的压力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心里总是揣着一块石头”。
他回忆,整个2004年的夏天,自己一直都在紧张与忙碌中度过,白天指导排练原创话剧《大宗南渡》,晚上指挥排练原创合唱《东南阙里》,废寝忘食连轴转了数月,“以至于有位市领导专门嘱托让人送来一罐燕窝,怕我会累倒”。
让孔祥楷先生欣慰的是,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最终获得了海内外学者的一致赞赏。
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评价说,衢州祭孔有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祭孔文化中的许多首创,“对于衢州来说.以当代人的身份祭孔,就意味着找回了一段丢失的过去。一笔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又在新时代获得了它的蓬勃生机”。
香港城市大学邓立光博士在《星岛日报》发表题为《从衢州祭孔看中国的文化发展》的文章,认为“衢州祭孔迸发出的文化能量,显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气魄与划时代意义”。
期待南孔圣地新崛起
衢州新世纪的首次祭孔大典虽获成功,但孔祥楷先生并没有感到丝毫轻松之意:祭孔年复一年,如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持续向前走,让人们没有疲劳倦怠的感觉?
“我以为,关键是要扩大参祭群体,只有让更多的百姓亲身参与进来,才能放大祭孔的意义,去影响、教化更多人。”孔祥楷先生表示,衢州祭孔不是表演,不是娱乐,是对孔夫子贵为“万世师表”的缅怀,是对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它确确实实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些潜移默化的有益推动。
由此,南孔祭典又开始新的思考。 2005年9月28日,央视选取了海内外6所孔庙、文庙直播祭孔典礼。当镜头切换到衢州孔庙时,人们看到的是800多名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
“孔夫子是天下读书人的老祖宗,更是普及全民教育的启蒙者、先行者,将教师作为参祭的主体,就是希望他们用心学习孔子教育思想,服务当代教育。”孔祥楷先生这样解释衢州祭孔独创的“学祭”。
这以后,南孔祭典模式渐入佳境,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公祭、祭孔大典暨孔子文化节、师生学祭”轮转交替的模式。参祭群体从省市党政官员扩大到学者、教师、学生、企业家、农民、工人甚至外国专家,各国孔子学院代表等。
同时,祭祀主题也在不断紧随时代脉动而变化。如2012年的祭孔,首次邀请“最美人物”代表、市内企业家代表及部分招商引资项目的客商代表参加。2013年的祭孔,主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主祭人、陪祭人、司祭等都由衢州职业院校师生担任。而即将举行的2014年祭孔,主题则定位为“凡人善举,共筑和谐”,通过弘扬凡人善行,推进“最美衢州”建设。
尽管直接参与祭孔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孔祥楷先生认为,“重振孔氏南宗声名,奉祀其一,弘扬儒家德治爱民、孝悌和亲、施教黾勉的传统精神,更为重要!”他认为,“纪念孔子光‘典礼一下’还不够,要为儒学培养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他的倡导下,原本高居庙堂之上的祭孔,开始俯下身子,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民间。
每年衢州祭孔前后,都会举行多项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活动:学子开蒙仪式、赠送《论语》铅笔、小学生学《论语》讲故事和背诵《论语》章句、初中生《论语》学习演讲、高中生《论语》辩论赛、全市校园剧比赛与中学生合唱节、衢州儒学国际论坛等,将儒家思想浸润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
临时活动之外,孔氏南宗家庙更有孔氏南宗研究中心、孔子研究所等常设的弘儒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一株儒家思想的参天古樟,从家庙内开枝散叶,延伸至海内外。
“目前我们已经邀请了50多个国家的上百位孔子学院代表来衢参加祭孔大典,这条文化的纽带也促成了许多好事。”孔祥楷先生透露,今年祭孔期间,衢州市民能在家门口聆听世界顶尖的德国杜伊斯堡爱乐乐团室内乐组的演出,便归功于德国一家孔子学院的引荐。
衢州祭孔大典声名日隆之时,也收获了其应有的国家地位。2011年5月,以“当代人祭孔”和“平民化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与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同等地位的“国之瑰宝”。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撰文认为,衢州祭孔是把孔子当成一位文化先人来祭,为此摒弃了旧时代祭祖礼的繁文缛节,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祭孔礼仪,并尽可能地动员全市市民参与。这一创举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带有划时代的意义。
恍然间,南孔祭典已经走过了十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孔祥楷先生感慨万千:“我赶上了一个大好时代,能够在自己最后的黄昏之旅守望家庙,追寻圣祖、杏坛设学、诲人不倦,已然无憾。今年祭孔期间,看到衢州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初具雏形,更是非常激动。”
“期待着这座历史上的南孔圣地在新时期再度崛起!”立于孔庙大成殿前,孔祥楷先生仰望苍翠挺拔的古银杏,心中所思依然是“衍圣弘道”的伟大使命。他透露,对于2015年的学祭,心中已有盘算。“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打算请全市的残疾学生代表来祭孔,让仁爱思想点亮在无声无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