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调查
大学生入学装备变迁:档次节节攀升账单越来越厚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28 08:32:29

  学生论坛

 

  九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大一新生的装备引人关注。从多年前的粮票、棉被到现在的手机、电脑,各个阶段的装备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不仅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迁。

  新开始的真正含义

  网友德玛西亚

  9月,我开始了崭新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后,妈妈问我想要什么奖励,要不要给我买一部三星S5,我看了看手里的小米2,摇了摇头。我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一部手机不至于买不起,但是我的还能用,干吗要换呢?上大学不还是上学吗?新的开始不是指从头到脚的装备都是新的,而是人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自己在精神上应该有一个新气象。所以我的大学装备里,就电脑是新的,还是因为我之前没有电脑,总得买一部笔记本电脑带着,学习要用的。

  开学迎新变化快

  网友李丽华

  我已经大三,每到开学季都会参与迎新活动。除了带新生们熟悉环境、报到缴费外,还得帮忙安顿行李。记得两年前我来学校的时候还是大包小包好几个,装着被子、衣服鞋子、日用品、书籍之类,一路转车折腾都想丢掉它们,看看周围同学,也差不多一样的情形,有的女生甚至比我东西还多一倍。

  这两年迎新活动中,我发现学弟学妹们的行李越来越少,一个拉杆箱、一个背包,成了标配。拉杆箱里多是衣服、电脑和ipad,背包里则是钱、银行卡、证件等需要随身携带的物品。他们说,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有钱就行,何必样样从家里带。手机一般拿在手里,苹果5s、诺基亚Oro、三星B9120和W999等很常见,不像之前那样寥寥可数,高科技尖端产品对他们可谓小CASE。这才几年啊,变化这么大!我望着手中正发送邮件的不足400元的中兴,不禁干咳了两声。

  不是每个用苹果的孩子都该被批判

  网友西西

  我今年刚上大一,看看手头的装备,似乎是个标准的被批判对象。iphone5s,ipadmini,MacBook的苹果三件套,名牌的运动装备,簇新的衣服。可是拥有这些哪有那么罪大恶极?终于考上理想的大学,爸妈在经济能力范围内送了我手机和ipad,拿爷爷给的“奖学金”买了电脑,姑姑和小姨送了我新衣服,表哥送了我运动鞋,这纯属私事,有啥可批判的?可能有人要说你自己赚钱了吗,就这么奢侈?可是我自己没赚钱,就应该吃糠咽菜吗?什么逻辑?我家里有这个经济实力,我愿意用,亲戚朋友也愿意送我,为什么就不能用?我又没逼着爸妈砸锅卖铁。虽然父母现在付出了这么多,但我相信自己通过好好学习会带来翻倍的收益,我觉得只要这样,钱就花得值!有些人,用着三五百块的手机,天天聊微信,一两千块的电脑,天天打游戏,这些人难道就比用着iphone、ipad认真学习的我们值得称赞吗?

  过来人语

  带着希望和梦想上大学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杨慧慧

  我是2009年离开家去远方上大学的。记得当时我只带了很少的行李,其中包括一部不到500元的手机和两部词典,一部新华词典,一部牛津词典,因为我觉得词典是学习的必需品。虽然我的装备很简陋,在同学当中显得有些落伍,但是,当时的我是带着对知识的深切渴望、对梦想的美好憧憬迈入大学校门的。此后四年,我也一直在为实现梦想努力着,度过了充实而快乐的时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新生的入学装备一直在不断“升级”,但我觉得除此之外,每一位大学新生在入学前都应该先“装备”一下自己的大脑,认真地思考一下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让自己成长、成才。看得见的装备是有价的,而希望和梦想是无价之宝。我想,如果青年学子们都能带着希望和梦想上大学,那么他们的大学时光肯定会过得很有意义。所以,大学新生们,梦想才是最重要的装备,带着梦想上路吧!

  13年的巨变

  网友树心

  我是2001年上的大学,当时我家条件算不错的了,上学时带了一个舅舅送的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家人给买的新衣服,一大包行李,里面有妈妈亲手给做的被褥、买的床垫(因为怕学校发的质量不好)。最贵重的,就是爸爸送给我的一部三星最新款手机,我还记得它是翻盖、蓝屏的,珠光白,小巧精致,当时要两三千元,属于相当贵重的物品了。当时用手机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会一直捧在手里玩,一般就是买张电话卡,课余时间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报个平安。当时电脑也不普及,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几乎没人有电脑。老师上课不会像现在一样照着PPT讲,也不会要求大家交电子版论文。第一学期绝大部分期末论文都是用手写的,就算有电子版的,也是大家手写出来,再拿到复印社去打印,存在软盘里。

  另外,还有一部SONY的磁带随身听陪伴着我,一台电子词典,一台用胶卷的傻瓜相机——时至今日,这些功能已经集成在一部手机里了。这些就构成了我的开学装备。现在听来老掉牙,其实这中间仅仅隔了13年!

  寒碜的寝室,珍贵的友情

  江西都昌徐埠中学王雪晴

  1993年,读了一年“高四”之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开学那天,我拎着一个小皮箱,背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就去报到了。身边唯一的现代化装备是新买的一台小收音机,15元。

  到了寝室一看,“小伙伴们”都是一个寒碜样。地上除了几只热水瓶没别的,干净简洁得很。住在我对面的一位同学,带来了一把吉他,算是寝室里的一件“高大上”物品。本以为这位同学有弹唱特长,闲时也能让大家欣赏一下艺术,谁知他竟是个“菜鸟”,每天“1234567”地练习着,锻炼我们的耳朵和耐心。

  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寝室就“power on”,左边电脑,右边手机,不理近在咫尺的室友,非要和远在天涯的网友谈人生,我们那时在寝室里大多是四人一组,扑克大战。打完了扑克,又到操场上组队打球。大家的友谊也在战斗中成长。到了晚上,我们就是卧谈会,天南地北地神聊。有时太晚了,某位同学说睡吧睡吧,但刚停了一会儿,一位同学重开话题,于是又叽叽喳喳……

  现在想起来,我们的大学生活虽然“不现代”,但满满的都是友情。

  难忘我的大学装备

  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吴宝平

  1989年,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意味着从此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一家人都很兴奋,倾全力为我置办上学行李。

  妈妈为我置办了一床新被褥,又领着我赶集买了一身新衣服、一双布鞋和一双球鞋。那时交通不发达,虽然学校离我家只有几十公里,但回趟家也不容易,所以妈妈还是让我把秋衣、秋裤、毛衣、毛裤都带上了。记得我最贵重的行李是大姨送我的皮箱,深红色,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6厘米,不大,但装得下我所有衣服。这个皮箱记得是32元钱,现在还放在我家衣橱上面。我平日爱听收音机,心疼我独自离家在外,爸爸节衣缩食给我买了一个小收音机,18块钱。这个小收音机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代,充实了我的生活,我用它和舍友一起听新闻,听小说,听音乐排行榜。

  从我们家到学校所在城市可以坐公共汽车,车费也不贵。不过在我开学前,爸爸的一个朋友正好开车路过该市,答应让我们搭车。于是我们坐着人家的车离开家。到了那个城市,司机要从一个路口继续朝北走,而学校在东边,我们只能搬行李下车。然后爸爸扛上我沉重的铺盖卷,我拎着皮箱,背着一个大包,还拎着一个网兜,就这样走了好几里地,终于到了学校。

  那时,我们没有学费,每月还有生活补助,粗票、细票、菜金,饭量不太大的话,足够吃了。妈妈怕我不够吃的,还让我带了20斤粮票。最大一笔开销是入学时交的80元钱的书费和生活用品费。学校统一管理,床单、被罩、牙缸牙刷、脸盆、暖壶,都是学校统一发的。

  我在这里度过了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据妈妈说,我读大学的花费总共不到1000元。

  老师观点

  莫被入学装备“绑架”

  山东省诸城市祝建波

  不知从何时起,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成了大学新生的标配,花费过万还仅仅是个一般水平。这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当然不算什么,但对许多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很多家长表示,大学还真有点“上不起”。

  孩子上大学难免花钱置办必要的装备,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条件的改善,入学装备升级换代也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和家长对孩子的有求必应,正在导致入学装备的档次节节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消费。这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给校园风气、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为上大学的孩子购买数码产品时,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只有真正用得着的,才予以考虑;只要功能足够,以价格便宜为选择标准。同时,每个家庭还应当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按照自己的家庭能力和消费需要量力而行;把握消费的出发点,不为天花乱坠的广告迷惑,不受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诱惑。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攀比之风“绑架”。

  事实上,我认为目前高校的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孩子求知的需要。一些高校要求大一新生不带电脑到学校,其原因就在于各种电子设备对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娱乐作用,大学生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多阅读、多思考。

来源: 半月谈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