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
9月24日是“世界学生奶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介绍和推广学生奶项目。为巩固学生奶项目在世界的成就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推动学生奶项目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确定,每年9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为“世界学生奶日”,她的活动宗旨是:“提高世界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家长及学生饮食习惯及营养知识匮乏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博士表示,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由于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骨骼和智力缺陷,到成年时期是弥补不了的,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和微量元素缺乏,因此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他还建议将既有的学生饮用奶计划和营养改善计划相结合,使之成为营养改善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牛奶,对于正在成长发育中、承担繁重而紧张的课业学习的孩子们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饮用奶作为营养全面、均衡的食品,富含钙质和蛋白质,对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重要作用。按时定量地饮用牛奶,将能有效地增强蛋白质补给、充分补充营养,并且补充因活动而散失的大量热能,帮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所以,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牛奶的饮用,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是世界各国宣传实施的“学生饮用奶计划”。
世界各国积极推行学生饮用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美国等有饮用牛奶传统的西方国家正式实施学生奶计划,孩子们饮用牛奶变得更加普及。
在亚洲,日本是最早提倡饮用学生奶的国家之一。二战过后,日本政府提出:“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在政府推动下,每个中小学生在课间都能喝上一杯牛奶,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二战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中国人要矮一公分,而现在的两国青年人对比的相关数据表明,日本青年比中国同龄人高出了许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目前世界上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国家已达62个,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体占一半。学生奶的起源与迅速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体现了各个国家对于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作为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深刻的食物结构调整与改良措施,学生奶运动的背后是人类对健康生命、民族未来及新兴文化的渴望。
在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是在我国政府提出逐步改善全民营养状况、优化食物结构、提高健康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背景下出台的。
1999年,在“幼儿教育和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座谈会”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与会专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借鉴国际经验,推广中小学生在校饮奶。当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
2000年11月15日,农业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13年,学生饮用奶从无到有,推广规模从小到大,实施范围从城市到乡村,从最发达地区到连片特困地区,日均供应数量从2001年的50多万份,到2013年年底达到2160多万份,增加了40多倍;从5个城市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万多所学校,惠及学生2500多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15%左右。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喝到了质优价廉的牛奶,补充了营养,促进了身体发育,而且在学校得到了饮奶营养健康教育。“学生饮用奶计划”既改善和提高了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健康意识。
学生饮用奶实施的“中国模式”
根据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2000年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时,为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
——基本原则:安全、营养、方便、价廉。安全,即质量卫生第一、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营养,即含有多种营养素、不推广含乳饮料;方便,即便于饮用、不需要冷链;价廉,即价格低于市场同规格产品。
——工作方针:统一部署、规范管理、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即由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制定管理办法并按章实施;定点企业按照要求生产供应,有关部门监督,确保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
2013年9月5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方式的通知》,将“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整体移交给中国奶业协会。2014年,中国奶业协会根据新的形势,适时推出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饮用奶计划”在校园里的实施制定了如下要求:
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学校应向学生进行饮奶营养健康知识教育,普及饮奶知识,开展适应学生年龄的有关饮奶与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饮奶习惯;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学校应组织学生饮用具有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的产品,在“中国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中招标选定供奶企业,并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学校应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并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指定专人负责。供奶企业应配合学校对相关人员进行奶品保存、饮用等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操作流程;学校应做好奶品接收、储存、发放、饮用管理,禁止露天暴晒。对当日送校当日饮用的,应及时分发;对集中配送分日饮用的,应有专门储藏房间,并保持环境清洁和保障安全;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学校自行确定课间饮用、加餐饮用或正餐饮用等方式,但要在教师的监督下集体饮用,开启包装后一次性饮完。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饮奶并检查异常情况,监督指导回收废包。
质量是学生饮用奶的生命线
学生饮用奶的质量安全是“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的第一要务。由于学生奶的饮用者广大中小学生,其集中饮用的特点,决定了不同于一般乳制品的消费。因此,我国对学生饮用奶的奶源、加工、储存、配送、饮用每一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并建立了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概括为八个“专”:专供牧场、专罐贮奶、专线加工、专区存贮、专车配送、专职人员、专门制度、专用标志。
——学生饮用奶从奶源到成品,其生产和质量控制都是在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农业部等七部门明确规定,将学生饮用奶“统一纳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学生饮用奶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学生饮用奶的生产和推广自始至终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进行的。
——在坚持“安全、营养、方便、价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严格准入、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稳妥推进”的推广原则。生产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设立专职部门或专职人员,建立专门制度,诚信自律,承担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强化准入门槛。对申请生产学生饮用奶的企业,要求经过政府部门的生产审查许可、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省级学生饮用奶工作机构推荐,中国奶业协会组织专家现场考核以及原料奶供应和配送服务系统等综合评定,达到要求才能核准其有生产资质。
学生奶推广的“五变”与“五不变”
“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整体移交后,该项工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中国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奶业协会承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后,制定出台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办法(试行)》,并确定今后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建立的新机制为“五不变、五转变”:“五不变”即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名称不变、性质不变、目的不变、原则不变、标识不变;“五转变”是指转变管理体制、转变管理方式、转变资质认定、转变价格限制、转变工作手段。
转变管理体制,即“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由政府部门主导转变为政府倡导、行业协会引导,由政府部门全面管理转变为政府部门监管、行业协会推广管理。中国奶业协会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联合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
转变管理方式,即对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由行政审批备案转变为标识许可使用。乳品企业经省级负责学生饮用奶工作的机构推荐,向中国奶业协会申请使用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中国奶业协会联合地方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注册,许可使用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授予“中国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证书、标牌。
转变资质认定,即由原学生饮用奶办公室单一资质认定转变为政府部门生产许可、第三方认证、省级推荐和中国奶业协会认可的多元组合,强化准入门槛。新的资质要求提高了,对奶源基地、生产加工、配送服务、营养健康教育等均提出了要求。同时制定了退出机制,对于违反办法规定的和自愿退出的,将终止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使用资格,注销其称号和证书。
转变价格限制,即由原来对学生饮用奶价格按保本微利核定转变为市场机制决定,不做具体限制。
转变工作手段,即由传统工作手段转变为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管理。中国奶业协会开发建立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对推广工作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改版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网,作为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官方网站,提供有关“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公共服务信息。
2014年,是中国奶业协会组织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元年,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继往开来新的起点上,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将以改革精神起步开局。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式;以质量安全为首要要务,恪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确保学生饮用奶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多种活动开展饮奶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健康意识。同时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
中国奶业协会将不辱使命、传承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