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深度阅读
专家激辩该不该降息:货币调控和调结构并行不悖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19 09:49:23
  伴随着8月多项重要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以及一则关于央行[微博]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向五大行释放5000亿元流动性的消息的传出,让央行该不该在此时降准降息的争论愈演愈烈。

  人民金融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有专家指出,央行此举是货币政策变相宽松,效果等同于定向降准,市场人士呼吁央行全面降准和降息。也有专家认为,不能将央行对于短期流动性的调控等同于放松货币政策,是否降息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走势。

  央行适当“放水”或为调控流动性

  “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表示,“特别是,8月新增外汇占款再度负增长,节假日临近取现需求增多等原因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紧张,需要央行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

  数据显示,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8月发电量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2.2%;8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为-311.47亿元,再度负增长。

  左小蕾认为,随着我国汇率双向波动幅度的扩大和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进入我国的热钱的在不断减少。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出现负值将成为常态化。“与之对应的基础货币也将进一步减少。”

  “2014年的货币增速预期为13%-14%,只要全年货币增量不超过这个数值,就不会出现货币超发和货币政策放松的局面。”左小蕾说,“目前的货币政策只是短暂的进行流动性调控而非放松货币政策。”

  同时,左小蕾认为,目前中国的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尽管8月数据疲弱,但中国政府近期还没有流露会放宽宏观政策的迹象。“降准和降息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不能混为一谈

  “央行所进行的日常流动性调控并非是为了刺激经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说,我国货币总量控制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同时存在,目前最需要攻克的是经济结构问题。

  曾刚认为,稳定金融体系和流动性体系是央行的日常职责,不能将调控流动性和常态化的货币政策联系起来。“央行一有动作就说是放松货币是误读。”

  曾刚也表示,在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央行进行日常流动性调控的方式也在转变和转型。“利用SLF工具就是一种新尝试,SLF到期后央行还得将释放的流动性收回,并非定向或是全面降准。”

  “缓解流动性局部压力并不能引导资金进入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曾刚强调,“货币总量调控和调结构并行不悖,更需要关注的是结构调整的问题,从实质上引导货币进入真正需要资本的领域。”

  定向降准作用有限降息不如放松存贷比考核

  然而,在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看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目前全面降息时点已经临近。

  “目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等情况表明,降息的最佳时机已到。”张承惠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如是说。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微博]也表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中对必要性有系统表述,有利于实体经济稳中求进。

  同时,张承惠认为,央行SLF工具可能释放的定向降准作用有限,基准利率下降虽有导向作用,却也不能完全地让释放出的资金进入到真正需要资本的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中。“融资结构可能还是会向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倾斜,资源错配的现象依然存在。”

  张承惠建议,随着银行监管指标的不断健全和资本充足率等考核指标的完善,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存贷比考核应该相应地放松。“如何激发银行主体的积极性才是关键所在。”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李海霞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