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传承的载体
新市古镇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德清县东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在秦汉时(公元一世纪)为乌程县地(东迁乡),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北宋时期正式立名新市镇,至今已有1027年。
“结婚的,或者家里有刚满月小孩的,都要到太平桥上走一走……”刚走进古镇,就看到一名导游指着一座石桥,在向游客介绍当地的风俗。
太平桥,是横跨在新市镇西河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晋朝。最初,它只是一座无名的木桥。经过南北宋、明、清时期多次改建,才成了石拱桥。1895年,新市镇人钟选青发起募捐再次重建“太平桥”,之后“太平桥”就以这个样子保留至今。
57岁的韦秀程是新市镇上出了名的“古镇通”,他于2001年进入新市镇文化中心专门从事古镇历史文化资料收集工作。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走太平桥,是古镇上小孩子满月那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那天,孩子的舅舅要抱着孩子,撑一把红伞走过太平桥。走在桥上,也要注意,不能回头看,不走回头路。这个习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现在长辈们通过这样的一个习俗,也是表达了对孩子最深的祝福,希望孩子能够鸿运当头,一生顺遂平安。”
跟桥相关的习俗,不只是“过太平桥”。在当地还有另外一座“状元桥”,每逢中、高考前,很多考生家庭,也会带着孩子到状元桥上走一遭,希望孩子们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前程似锦。
一桥一段史
据史料记载,新市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新市原来是由十八的区块组成,各个区块之间被河道所隔。而这七十二座桥就分别立在各处,把十八个区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新市。后来因为时代的变迁,到如今“七十二桥”中只剩下了十四座桥。
“迎圣桥”,是当地现存的十四座古桥其中之一。它跨立在新市镇觉海禅寺前的市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以前。北宋时,“迎圣桥”曾被改成石平桥,一直到明代才又恢复成拱桥的结构,之后也经历了多次重修,才以现在的样子保存下来。整座桥长不到20米,桥顶面宽度有4.66米,却是现存十四座古桥中最宽的一座,比其他的桥要宽出一米左右。整座桥都是由花岗岩砌成,桥上处处都体现出了先辈们精湛的雕刻技术:桥栏上的精致花纹,装饰桥栏的成对石狮子,桥身两侧突出的“螭首”。
说起“迎圣桥”。韦秀程自豪地说,在镇上现存的十四座古桥中,它可谓是来头不小。它原名叫做“福地桥”。在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迁都临安。宋高宗的车架经过新市时,走的就是福地桥。据说当时新市镇上的官兵、百姓都纷纷跪在福地桥的两边,恭敬地迎接皇帝圣架的到来。于是后来,人家就把“福地桥”改成了“迎圣桥”。
“我原来就经常听一些老人讲新市各座桥发生的故事。”居住在古镇上的葛大爷说,他小时候就听过老辈人讲的一些桥的故事,他现在也把这些故事讲给孙子们听,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这些桥的历史。
如今,共保存下来的十四座桥有广福桥、望仙桥、会仙桥、驾仙桥、太平桥、迎圣桥、洪桥、发祥桥、状元桥、龙安桥、万安桥、清风桥、跃龙桥、大顺桥。
古桥成游客观景点
新市古镇上的桥,除了其自身的观赏价值外,也是游客欣赏古镇风貌的最佳观景点。经常可以看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桥上驻足、拍照留念。
这些古桥,桥身高度一般都在河道水面上两三米处,几乎与河两岸房子的屋顶差不多高。游客在古桥上的视野是最开阔的,能够体会到浓厚的古镇氛围:低头可见水中桥的倒影、河里的鱼群;抬头能看到吴越派风格的老民居。
“这边看过去特别漂亮,还可以看到岸两边的人家怎么生活的。”杭州游客沈霞(化名)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站在古桥上看河两岸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的门窗大多都是向着河道开的,站在桥上可以透过居民家里的门窗,看到镇上老居民平时生活的样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