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一大片蓝藻入侵贴沙河 水质是否受影响中秋后出结果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06 08:26:10
 

  

杭州凤起路与庆春路之间贴沙河段,水面漂浮大片蓝藻。本报记者林云龙摄

  “贴沙河蓝藻爆发了!”昨天,钱报96068热线接到热心市民的电话,说杭州贴沙河凤起立交下附近有大面积的绿色,钱报记者马上赶往实地查看,同时联系杭州市区河道监管中心。水域管理处处长沈小红解释说, “蓝藻爆发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应该说出现了‘蓝藻水华’的现象。”

  水华,是指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

  贴沙河是杭州市民的备用饮用水源,那自来水还能不能喝?“市民可以放心,杭州人喝的水,来自钱塘江等水源地。贴沙河是备用水源,我们基本不动它的。”水业部门工作人员说。

  蓝藻的出现,除了天气等因素,和部分市民的偷钓不无关系,因为贴沙河的水质全靠这些“净水卫士”。接下来为了治水,引水入河的水量将翻倍、流速将加大,钱江晚报再次提醒,千万不要去贴沙河偷钓、游泳了。

  贴沙河出现

  成片蓝藻带

  沿贴沙河从城东公园走到离凤起东路还有100米左右,钱报记者发现了一片蓝藻带,河岸东侧有一段宽度4米左右的绿色蓝藻带,西侧也有零零碎碎的。

  河面上有几艘船,下城区市政园林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打捞蓝藻。这几天,他们六、七个人早上5点半就开始打捞了,但是那片绿色还是那么猖狂。

  凤起东路与庆春东路之间的水域,情况更差一些。打捞蓝藻的工作人员身边有三个大垃圾桶,那些被捞起来的蓝藻浓厚得像绿色豌豆泥。

  路过散步的市民议论纷纷,“这水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家里的水还能喝么?”……

  杭州市区河道监管中心水域管理处处长沈小红也在现场。她告诉钱报记者:“先用双层的网把严重的区域拦起来。不然,风大,容易扩散。其实,本来最好是用海绵来拦,但是时间太赶,没有买到。”

  沈小红说,蓝藻目前尚未在贴沙河大规模爆发,但是这水目前是不能喝的。

  “市民可以放心,杭州人喝的水,一直都来自钱塘江。贴沙河是备用水源,我们基本不动它的。”水业部门工作人员说。

  蓝藻为什么会出现

  是否影响贴沙河的水质

  蓝藻出现,是否影响到贴沙河的水质,这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昨天我们也请教了环保部门。

  杭州市环保局下城分局的执法人员昨天上午接到电话后很快赶到现场调查情况。

  下午,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再赴现场调查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水质检测需要时间,至少要中秋节后一段时间才会出结果。”

  那么,蓝藻又为什么会突然在贴沙河出现,以前有没有出现过?

  “基本排除两岸固定污染源排放这一因素。”环保局工作人员说,贴沙河是杭州市内全封闭水体,流动性小,近年来每到夏秋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出现蓝藻。

  “而这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最近降雨较多,蓝藻由地表径流及降雨带入水体的营养物质较多,而且贴沙河水流速度较低,营养物质不太容易带出去,再加上杭城近期气温反弹升高,这些都加快了蓝藻繁殖。”

  加强水体流动来治蓝藻

  别再偷偷下河

  杭州市环保局和杭州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工作人员说,接下来,将采取三大措施治水。

  目前清理贴沙河的网兜,网眼比较大,就是平常像捞树叶的那种。近日河道管理部门会改换成绢网,网眼小了,可专用于打捞蓝藻,提高治水效率。

  蓝藻治理期间,引配水量也将翻倍,以加强水体流动性。同时,将加强对违规捕鱼、钓鱼的执法检查。

  “希望钱江晚报能帮助呼吁,请大家不要再到贴沙河来钓鱼了。”沈小红说,因为是杭州人的备用饮用水源,贴沙河治水,一直用比较温和而生态的方式——每年投放1万余尾白鲢、花鲢鱼苗,鱼从小吃河里的富营养化藻类长大(尤其是蓝藻),鱼肥则水瘦,水体就会越来越清澈。但是近期河边有不少人捕鱼、钓鱼:“一方面钓鱼投入的饵料会加重水体污染,另一方面白鲢、花鲢等鱼类捕杀后,就没有鱼吃藻类了,也会进一步加剧藻类的生长。”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杨晓政 孙燕 实习生 陈欣 通讯员 裴斐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