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销商制成垄断根源
一位长期从事豪车咨询工作的咨询助理告诉凤凰财经,从降价的角度看,由于反垄断主要调查方向为售后方面,事实上触及的人很少。而且,现在大家说“零整比”过高,关注的只是售后很小的一个部分。售后服务还包括保险、保养等等,而要控制这些无形服务的定价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整车价格,中国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豪车市场卖方力量强硬,更有话语权和定价权,降价空间不大。
而从罚款的角度看,该咨询助理称,发改委开出“天价”罚单的几率不高。因为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很长,牵涉的利益纠葛很多,各合资公司更是地方政府税收的大户,除非国家下定决心要整顿汽车行业,外资企业的罚款金额并不会很高。
五、如何破解垄断
垄断根源:单一品牌独家授权造成垄断。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上的现状与现行政策关系很大。“2005年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了单一汽车品牌独家授权,这使得经销商和售后服务形成封闭体系,从而造成车企的强势地位和配套服务的价格垄断。”
打破总经销商制度:工商总局日前发文取消汽车经销商和整车厂商间的强制捆绑关系,意味着多年来汽车经销商听命于整车厂商的局面得以改变,这将对汽车反垄断推进起到重大作用。
打破品牌专卖界限:以进口车为例,就要引进自由贸易商,打破跨国车企独家垄断进口车源的局面。
破除配件渠道垄断:原厂件和“同质配件”自由在市场流通,并希望建立统一的汽车维修记录,以破除维修配件的渠道垄断现状。
中国式反垄断引争议: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共同执法
中国反垄断工作由发改委、商务部、工商局三个组织负责,真可谓机构庞大。不排除几个单位争名逐利的可能。
况且,近年来随着市场的自由化,发改委的许可、规划和审批职权有所削减,曾经“呼风唤雨”的派头早已不在。有业内人士猜测,本轮汽车反垄断,也许就是发改委借机邀功,打击范围如此之广也许是政绩工程的要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豪车市场的高价绝非一日两日了,为何如今才大力整治?这就涉及到了汽车行业的监管问题。
如今汽车行业处于多头管理,利益纠葛复杂,协调起来十分困难。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质量监督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此外,商务部、工商总局、国家认监委、环保部、公安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亦依照有关规定对汽车行业生产、销售、使用的不同环节进行协同管理和监管。而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部门,还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多种行业组织,承担自律管理、信息统计、国际交流等职能。如此复杂的体系,更使人要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这一问题上打一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