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上小学,家长想陪读,但又怕孩子形成依赖,到底该不该陪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表示,小学生容易分心、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当家长表现出对子女的学习感兴趣时,孩子会更愿意寻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学习困难会更具坚持性,体验到更多的学习满足感,并且这种积极的影响是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应该陪读,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家长的陪读并不是简单地陪着、坐在一旁,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案例
家长提问: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了。对于孩子的学习,我有点不放心,所以想和我的一些朋友一样为孩子陪读,但又怕孩子形成依赖,也担心我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教育方式不专业。我想问一下,家长到底应不应该陪读呢?要怎么陪读呢?
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我们首先要明确陪读的含义。我认为陪读是指家长监督和陪伴孩子学习。陪读并不需要家长精通孩子的学习内容,替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生容易分心、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因此,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助与监督,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国内外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家长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学习态度。当家长表现出对子女的学习感兴趣时,孩子会更愿意寻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学习困难会更具坚持性,体验到更多的学习满足感,并且这种积极的影响是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家长应该陪读,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的陪读并不是简单地陪着、坐在一旁,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第一,重视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陪读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鼓励孩子好的习惯、向孩子指出不足之处,纠正不良习惯。
第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渐培养孩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家长的陪读行为应逐渐减少。中高年级的孩子应在无人“监视”时,仍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要教孩子如何学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关注作业的完成质量。例如,向孩子讲解解题的思路、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第四,当在指导孩子作业中发现孩子有困惑,或者与自己的思路冲突较大时,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根据沟通的结果,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