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娱乐频道 > 音乐
歌剧《高山流水》:挖掘璞玉精髓 打造艺术精品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22 09:45:29

  我们是天上的星星,东皇太一的眼睛;

  我们看过很多很多,千年万年的事情;

  我们看得很远很远,哪怕是一叶浮萍……

  随着古琴宫、商、角、徵、羽7根和弦的响起,伴以“小星星”们纯净稚嫩的童声合唱,“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拉开了舞台帷幕。在俞伯牙、钟子期相遇的楚国故地,武汉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首度演出。该剧简洁大方、气势恢弘,无论编、导、演、服、化、道,还是灯光、布景、音响等视听效果,给人以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振奋的感觉。

  位于汉阳月湖侧畔的古琴台,因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关于记载知音典故的古籍有30多种,其中最早的当推先秦的《吕氏春秋》,直至明代冯梦龙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的记载,赋予了《高山流水》传奇典故以无限的遐想……

  选材主题鲜明,风格独具个性

  歌剧是舞台艺术领域的舶来品,西洋歌剧进入我国也有近百年历史,结合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戏剧舞台的审美特点,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既不同于欧洲歌剧《茶花女》、《图兰朵》,又不同于民族歌剧《刘三姐》、《洪湖赤卫队》。该剧故事虽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却借鉴了楚辞的文学方式来表达故事。这类作品将个人孤单、悲愤、忧伤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天地、神灵、鬼魂、山川、河流等的交流来表达。《高山流水》以传统故事为题材,在艺术表现中根据剧情需要,结合美声、民族以及重唱、合唱等不同演唱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俞伯牙、钟子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大型原创歌剧的整体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创作基础。

  集中优势资源,精心塑造人物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给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同时又给进一步艺术创新增加了压力。为集中优势资源,精心组织创作团队,该剧聘请著名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若和著名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其敬两位七旬高龄的艺术家担任编导;作曲、舞蹈编导、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等主创人员以及主要演员也是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福州等地的资深艺术家。鉴于古琴台原始典故中的人物仅有两个男性角色,无法满足歌剧声乐种类丰富、声区分布均衡的要求、故事过于简单而无法达到一部大型歌剧所需有的最低情节量的现实,《高山流水》在剧本创作上采取“虚实结合、写意抒情”的手法,在伯牙、子期、楚王、晋君等男性角色以外,拟人化地增加了高山、流水、玉衡仙子等女性角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既建立了符合戏剧要求的人物关系与情节链条,以神秘通灵、美丽奇特的情境来描摹人物的内心,又保留和延伸了古琴台原有知音文化的意蕴与内涵。

  挖掘璞玉精髓,打造艺术精品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听觉方面,俞伯牙(男高音)“抹、挑、勾、托、剔,将琴声送向夜空里……”,钟子期(男中音)“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加之高山(女中音)、流水(女高音)、楚王(男中音)等的不同音区和声部的加入,使全剧的演唱在核心唱段外,时而呈现男女对唱,时而呈现各声部重唱以及星星童声的幕间伴唱,使瑶琴中的宫商七弦、现实中的世态炎凉用音乐给予诠释,特别是全剧结尾时的《招魂曲》雄浑凄惨、委婉动人,充满楚国民间乐韵的大合唱将全剧推向高潮。

  在《高山流水》的舞美视觉方面,春秋时期的汉江之滨、钟子期墓、楚国宫殿等场景,以及写意化、拟人化、夸张化的各类布景、效果、灯光,令高山雄伟多姿,江河波涛粼粼,艺术性地展示了江南文化的浓郁地域特色,为千古不衰的“知音”典故提供了“清风明月本无价,高山流水自有情”的艺术氛围。

  为出征今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高山流水》剧组已邀请中国歌剧界的专家学者对该剧进行研讨并予以把脉,以进一步加工提高原创歌剧的表现力,丰富音乐唱腔的多样性,挖掘璞玉精髓,打造艺术精品。

 

来源: 搜狐娱乐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