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别让义务教育“国家标准”难落地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12 08:25:51

  8月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北京市海淀区等7个地市、区县成为标准实验区,全国1600所学校本月起严格执行92条规定。规定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学校要布置学生家务劳动、举办校园开放日、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等。(京华时报8月7日)

  舆论将此定义为义务教育有了“国家标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推进教育制度改革,这些国家标准很难落地。

  这次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国家标准”,应该说是为学生减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尝试,但这一新尝试,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让标准成为摆设。总体看来,这些规定,其实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师师德规范,以及提前若干次颁布的减负令、禁止择校相关规定的汇总,而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再将其汇总起来,作为标准发布,能起到治理效果吗?

  影响我国义务教育的有两个基本制度,一是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升学考试制度。这两个基本制度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存在严重行政化倾向,学校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行政治校,办学就围绕功利的教育政绩目标转,而在升学考试制度之下,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数。于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应试化十分严重,虽然教育部门多年推行素质教育,但成效不大。

  义务教育“国家标准”针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特点,立足学校管理工作实际,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设置了6项管理职责。这6项管理职能,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学校之内,教师和学生的权利都无法得到有力保障,谈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平等对待学生?

  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首先需要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能由行政部门参与、干涉学校具体办学,要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业化和校长公选;其次,需要学校内部行政向师生放权,建立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由教师委员会对教师进行同行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促进学校尊重学生权利,不得违规出台规定、乱收费。

  这些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到,这次义务教育“国家标准”又将其作为重点。可是,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教育部门切实放权的行为不仅鲜见,而且学校的办学,基本维持原有的行政治校框架,教师在学校中没有话语权,虽然教育部早已发文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但真正建立家长委员会,并让家长委员会独立发挥作用的学校并不多。

  根源在于,主导政府部门向学校放权是教育部门,而主导学校行政向教师、家长放权的是学校行政领导,这就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遭遇行政化的悖论。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是这次义务教育国家标准中,很令人心动的表述,但在目前行政治校的框架下,加之升学考试制度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这可能成为最无力的标准。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学校都宣称以学生为本,可是,在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被分为“差生”、“优生”,学校明显表现出对“优生”的偏爱,对差生的“歧视”,并非个例。这背后的原因是,升学考试制度,让几乎每所学校都采取升学教育模式教育、管理学生,而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是竞技制度,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跑道比赛,落后的就成为失败者。

  要让每所学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政府教育部门所要做的不是制定“国家标准”,而是为学校的办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以及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两者都需要教育部门做同一件事:放权。

  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让学校自主开展教学,包括选择教材、组织教育活动,开展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当政府部门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学校的办学也就回归本位。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作者 熊丙奇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