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水法(上图第一行)适合尚有意识、心跳的溺水者。漫画连诚
广为流传的“倒挂控水法”
这几天,我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些医生朋友、父母,都在说一个叫“载一”的孩子。
“载一”的事情我也在网上看到过——小男孩4岁,在湖南,爸爸妈妈都是儿童教育工作者。
6月29日,小载一高烧不退,独自在浴室里洗澡,让妈妈去给他烧点绿豆粥。
浴室门关上后,妈妈在外面煮粥,小载一昏倒,在浴盆中溺水,父母对孩子进行控水后,8分钟内赶到医院,但孩子依然出现严重的脑损伤。
小载一的父母面向全国求助,寻找国内脑损伤专家救救孩子。
在宁波市中医院工作的刘先生说,载一妈妈是他高中同学,他认识这一家人。
“关于当时父母对孩子溺水的处理方式,我们医生的圈子里讨论很激烈。”
“孩子父母当时控水的方法不对,但很多人都这么做。”
“一种很新的观点是,溺水者不用控水,直接做心肺复苏。”
第一时间控水8分钟赶到医院
为什么没能救孩子
刘先生见过载一:“孩子非常聪明,还会讲英语,父母都是北大毕业的。”
据载一妈妈网上的求助信息里显示,孩子6月28日晚高烧,吃了退烧药和头孢,29日早上醒来依然高烧不退,妈妈让孩子泡热水澡,泡澡时,载一说:“妈妈你去给我煮绿豆粥吧,我自己能洗能玩。”
载一妈妈便关上浴室门(此举也有诸多网友认为不妥)去煮粥,几分钟后,当她回到浴室,发现儿子晕倒,头和鼻子部分泡在水中。
刘先生说,当时夫妻俩第一想到的是要给孩子排水。
爸爸尝试把孩子60度倒立抖水,但无明显效果。
爸爸又立即把孩子头朝下扛在肩上,跑五层楼梯,开车8分钟赶到最近的医院,之后又转往湖南省儿童医院ICU、湘雅医院。
因长时间缺氧溺水窒息,导致孩子肺水肿、脑水肿。
父母倒背孩子的抢救细节,引起了多方讨论,有人指出这种方法不妥。
对溺水人“倒挂控水”
是传播很广的一种误区
宁波市急诊分会主委、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
父母倒背孩子的姿势,其实并不利于排出孩子气管中的水。
前些年网上有一张很经典的溺水抢救照,是一个溺水后的孩子,被大人倒背着,脸朝外,大人奔跑。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正确(记者核实,最后孩子其实并未得救)。
正确的排水方式是——
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气管里的水和泥沙排出后,再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溺水者是因长期缺氧导致的心跳骤停,如果现场有急救专业人员在,应先保持气管畅通,给心脏供氧,再做胸外按压。
控水法适合尚有意识、心跳的溺水者,且时间应在3分钟之内。
最新的急救观点
直接进入心肺复苏程序
在小载一的案例中,还有一个细节,他的父母在进行“倒水”施救后,开车去医院的途中,没有继续对孩子采取其他施救措施。
有人指出,“倒水”措施,其实是在解决溺水者的“窒息”问题,还应该进行胸外按压,如溺水者已心脏骤停,体内循环停止,大脑供氧不足,胸外按压起码可以先调动溺水者的内循环。
宁波市中医院ICU主任吴力:
孩子溺水后,大声呼叫孩子,如果叫不应,就应立即把孩子平放,马上进行心脏按压(胸外按压),请周围人拨打120。
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呼吸循环一旦停止,每耽搁1分钟,抢救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
如果施救者人数较多,应由1人进行胸外按压,另一人将孩子的头转向一侧,后仰,开展人工呼吸,打开气道。
宁大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志华:
进行胸外按压主要有两个目的。
首先,溺水很可能导致心跳骤停,第一时间胸外按压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心血管循环系统。
另一方面,对于非专业施救人员来说,胸外按压是最简单易行的抢救方法。很多施救者都不懂人工呼吸,那就单纯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注,此法不适用新生儿)
急救要领:
根据新版指南,对于心跳骤停者的急救模式:
1.胸外按压30次(约18秒)
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按压部位为胸骨正中(双乳连线中点,而不是左侧心脏部位)
按压深度:成人为至少5厘米,儿童为5厘米左右,婴儿为4厘米左右。
2.开放气道,将患者平放,下巴抬起,和气管尽量成直线。
3.人工呼吸2次。
其间要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如果可能的话,进行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后即可进行人工呼吸。
——2010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宁波市中医院的工作人员与载一的爸爸通了电话,孩子目前恢复的情况比之前预料得稍好,眼睛能睁开,看到父母也有意识,但脑损伤依然非常严重。我们祈祷孩子能勇敢地挺过这一关,早日康复,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