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1日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部分路局的绿皮车将进入历史。
北交大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其实有些既有线路开行的夕发朝至线路,对一些对速度不敏感而对价格很敏感的乘客来说,是非常经济实用的选择,然而随着动车线路的逐步增多,这些夕发朝至的线路在逐步减少,这对低收入人群来讲,是一个很无奈的事,他们的选择范围相对减少了。(7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新运行图的实行,火车运行全面进入动车时代,承载着几代国民记忆的绿皮火车,则走进历史。应该肯定的是,“全面进入动车时代”,将更加方便居民出行,增进各城市的交流。但不能忽视的是低收入者群体的出行负担如何纾解。价格低廉的绿皮火车告别舞台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样一批民众,应是铁路相关机构值得关怀的民生话题。
就目前而言,铁路部门虽然已经改制,实行公司化运行,但说到底,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仍是国企。扭转亏损,实现盈利固然是其当务之急,但坚持公益方向,在推动公司盈利的同时,兼顾民生也应是题中之义。因为,铁路总公司的一切资源事实上都来源于民众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离开了这些,它没有一份私产。因此,在充分推动铁路运行扭亏为盈的前提下,照顾民生应该提上议程。
当然,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火车运行图的调整,可能偏微。一张数百元的高铁票,再怎么贵也比飞机票便宜。但对于依赖于绿皮火车的低收入者群体而言,此轮调整却意味着出行成本的显著增加,挣扎在低收入线上的他们,拿下一张高铁票可能意味着花掉了半个月的收入。铁路公司应在列车运行机制以及价格定价上给予这部分人以特殊关怀,既是一种公益精神的体现也同样意味着企业形象的自塑。
调整铁路运行图的一个重要期待,即是希望通过淘汰旧火车,提升动车组的需求人群,提高上座率。但归根结底,这仍是一个“先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低收入者增收渠道有限,增收缓慢,在失去了绿皮火车之后,他们未必更趋向于动车。一个可能的表现是:减少出行以缩短出行成本。但毫无疑问,总有一些远行属于刚性需求,对低收入者而言避无可避。因此,铁路总公司在调整铁路运行图时,必须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有一个理性的定位与分析,在公益与盈利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一方面通过推行动车票淡季打折以及调低空调特快的票价等方式,照顾民生;另一方面提高高铁服务质量,对精英群体提高优质服务保障盈利。唯有找准不同群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沿着市场规律与公益属性推进铁路服务,方能填补绿皮火车告别之后留下的责任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