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已经渐渐远去,由此引发的一场禽类产业变革仍在继续。
2014年5月,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活禽交易管理办法》,确定从7月1日起,浙江各设区市主城区活禽交易将陆续永久关闭。这意味着,“老板,杀只鸡”的活禽交易时代将淡出浙江11个地市的主城区,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杀白”上市的冷鲜禽类。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各设区市就陆续出台相关意见,全面推动禽类产业转型升级。
7月大限即将来到,浙江各地都准备好了吗?
屠宰场所之变:各设区市定点屠宰场配套完毕
“杀白上市”指的是对活禽进行杀死脱毛处理后再进入市场交易的供应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屠宰、消毒、冷藏、物流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按照要求,家禽定点屠宰场要在6月底前完成建设工作。我们正在抓紧启动实施这一工作。”不久前,绍兴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吕钢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不只是绍兴,杭州目前已建成包括城北勾庄家禽交易市场在内的三大定点屠杀场,温州已选择一批卫生条件好、质量过硬的家禽屠宰企业来为主城区提供活禽定点屠宰的服务,并给予6个月的过渡期兼考察期。根据要求,全省各设区市都已经在6月底前完成了屠宰场的定点工作,并已基本建成长期或临时的定点屠宰场。
定点屠宰之后,屠宰场的安全质量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台州的3个家禽定点屠宰场,记者看到每家屠宰场都配套建设有动物疫病化验室,一天3名兽医24小时轮值。为了让老百姓吃的放心,省农业主管部门要求各地在对禽类产品进行多次检疫,把好每一关。所有的禽类产品都是当天宰杀,货不隔夜,当天未卖完直接做为“冷冻禽”贩卖,而非“冷鲜禽”。
禽类品质之变:一证两标让食品安全可追溯
从先前的现挑活杀,到现在的冰柜选货,消费者心里总少了一份眼见为实的踏实和放心。而今,“一证两标”、二维码……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前来助阵禽类产业升级转型,消费者在购买“杀白禽”时可以更加放心。
在宁波市肉禽蛋批发市场上,记者看到保鲜柜中的每只鸡的脚踝处都配有一个脚环。“这是一个二维码,相当于这只鸡的身份证。”商家告诉记者,只需要手机扫一扫,消费者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这只禽类产品的产地、检验检疫证号、检验检疫时间、责任人等信息,如果发现问题还可凭此进行责任追溯。
配上一个脚环,使得之前只被动物检验检疫部门知悉的信息公开于众,让原本作为消费者的老百姓变身禽类生产的监督者。目前,这一做法有望在全省进行推广。
产业模式之变:政府补贴“冷鲜”禽类销售
从活禽销售到“杀白”冷鲜销售,硬件设施的提升非常关键,而政府的支持和补助对于推动产业的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杭州为例,杭州市财政局计划于今年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农贸市场杀白禽经营场地。计划改造费用分别由市财政、区财政和农贸市场业主承担34%、33%和33%,政府补助近7成。
在杭州乐益农贸市场,三家禽类摊点一共分到了两套政府补助的冰柜和冰箱。“这一套东西自己去买没有5000元买不到,现在政府送了我们两套,另外一套我们三家集资购买,一人才出1000多元……”一位摊主指着冰箱开心地说道。
在给予商贩补助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禽类企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1月,省畜牧局确定全省20家家禽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会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优惠。”副省长黄旭明明确表示,将支持骨干企业启动家禽“杀白”上市项目,加快产业的转型。
消费观念之变:期待市民不再追求活鸡现杀
细心的市民其实早已发现,虽说7月1日是最后期限,但是各地的活禽交易都已经在此之前陆续被禁。
在一些地方,取代活禽的冷鲜禽类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记者在走访农贸市场时,就有摊主抱怨:一些老顾客,怀疑是死鸡,宁愿坐公交车去郊区买活禽……部分群众甚至怀疑这是政府在搞垄断。
省家禽产业协会专家表示,在冷鲜禽推广前期,经营者和消费者对新生事物易产生质疑、需要一个接受和认可的阶段可以理解,但从长远来看冷鲜禽类产品的交易将会是大势所趋。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今年2月底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指出,H7N9禽流感的感染渠道是活禽以及活禽市场。因此,为逐步降低H7N9感染风险,卫生计生委提倡未来尽量采用冰鲜的销售方式。而冷鲜禽以其安全卫生又不失口感的独特优势,将逐步替代活禽交易,成为禽类市场的主角。
因此,“杀白”上市绝不仅仅是禽类产业的一次倒逼转型,更是一次群众消费观念的提升。随着7月1日大限的到来,全省各设区市已经做足了相关工作,“杀白”上市条件已经具备。下一步,政府和媒体将加大对“杀白禽”、“冷鲜禽”科普知识的宣传,希望市民群众能够主动选择“冷鲜禽”,不再追求活鸡现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