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一至四月累计重庆市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23%和26%,远高于全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3.4%和13.2%的速度。而浙江由于杭州限牌政策的实施,汽车销售增幅比一季度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销售额同比下降0.5%。
-近年来,汽车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从目前销售情况看,城乡间和地区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销售步入平稳期,而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则呈现快速增长。
-我国汽车销售的区域和城乡热点的切换,决定了汽车市场还有巨大潜力。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未来若干年,中国将实现从“世界汽车大国”向“世界汽车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据统计部门的专业分析师介绍,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最突出的苗头是消费热点开始在城乡之间、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切换。也就是说,由于环境污染及交通拥堵等问题,一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开始受到日益增大的外部因素抑制,而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农村汽车消费开始走旺。这一现象不仅事关汽车消费市场的地域变化,也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动向有关,是个值得注意的苗头。
――亚夫
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动向
1.汽车产量不断攀升
近10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国产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212万辆,其中轿车达到1210万辆,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000万辆。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美国汽车年度销量达到1747万辆的峰值,用了100多年时间。而中国汽车年度销量从零到1000万辆用了半个世纪。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仅仅用了4年时间,其增速之快,体量之大,令人欣喜。
近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在汽车保有量、产销量等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庞大的市场规模推动了汽车产业园投资的扩大,2012年,全国在建亿元以上的汽车产业园区已多达60个。2013年,我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建设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且逐渐向后市场、新能源领域拓展。
2.汽车进出口基本平稳
近十年我国整车出口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出口平均增速高达28%,出口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并小批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2002-2007年我国汽车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
但自2008-2010年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我国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2013年汽车进口形势总体稳定,出口增速回落较快。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汽车进出口总额达到1609.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幅较上年略有回落。
从汽车进口看,汽车进口保持小幅增长。2013年进口车市场增幅虽不高,但仍保持百万辆以上规模,全年共进口119.5万辆,同比增长5.6%,进口金额4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增幅较上年均有所回落。
从汽车出口看,汽车出口金额增幅趋缓,整车出口表现不如上年。2013年汽车出口金额增速稳中趋缓,累计出口金额78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在汽车整车出口主要品种中,轿车和载货车下降较明显,客车增幅较上年明显提升,表现最为出色。2013年轿车共出口42.5万辆,同比下降14.3%。
据海关统计,2014年一至四月累计,中国汽车累计进口44万辆,比上年增长40%,其中小轿车进口14.6万辆,增长23%;从出口看,汽车出口27万辆,同比下降8.3%,其中小轿车出口12万辆,下降15.7%。从总体上看,今年的进出口累计增速走势分化,汽车进出口增长出现较大反差。
3.汽车销售同步增长,居民消费趋于理性
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198.4万辆,比上年增长13.9%,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2013年相较于整体市场,轿车销售增速更加明显,其中轿车共销售1792.9万辆,同比增长15.7%。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下滑明显,2013年共销售722.2万辆,同比增长11.4%,占轿车销售总量的40.3%,较上年下降1.6%,是中国品牌连续第二年市场份额下滑。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中国汽车整体消费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呈多元化和个性定制化趋势。消费者对汽车各种性能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质化的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轿车和轻型商用车领域,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汽车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汽车消费上连工业生产,下连销售服务,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产业链条看,汽车产业不但和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产业密切相关,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行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这些行业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需求方面看,汽车是最终消费品,位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客观上决定了汽车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之后,“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而汽车是所有“行”的方式中最便捷、最个性化,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
1.汽车产业链长,辐射面广
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过汽车消费,可以拉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收入以拥有更强的汽车购买力,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汽车业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可见,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范围大、层次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可以产生突破一点、收获一片的效果。
从关联度看,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更突出。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私人汽车每增加1万辆,将拉动GDP增长88.8亿元,钢产量将增加14.1万吨,生铁产量增加12.3万吨,原油产量增加2.03万吨,玻璃产量将增加16.7万重量箱,合成橡胶产量增加0.1万吨,轮胎外胎产量增加13.4万条,公路里程增加428.8公里。
汽车消费对服务业也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汽车产品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汽车快修、售后服务、旅游、汽车旅馆、配件、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用品等等。据测算汽车消费可以导致批发和零售贸易、储运、实业和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投入。
2.汽车消费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主要动力
汽车消费可以有效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价高值大的消费品,对消费品市场增长带动作用凸显。 2013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销售类值中,汽车类零售额达28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6.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由上年的1.9个百分点提高到2.7个百分点,近年来汽车对消费的贡献率达三分之一左右。
3.汽车消费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汽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汽车工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人数是10到15个,就是说它每增加1个岗位,就能带动下游12-15个就业岗位。截至2012年底,全国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为667.5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4.4%,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对有效缓解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4.汽车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和变化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汽车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和变化。据调研结果显示,轿车市场平稳发展,中小客车汽车市场潜力正在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释放。自动挡汽车和两厢精品车市场快速发展,广大汽车消费者购车方式及观念,用车方式及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不同区域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变化,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休闲、汽车娱乐、汽车运动、汽车竞技正在大城市快速发展,并且形成超大型汽车市场和园区重要的市场功能之一,汽车文化将推动汽车营销市场的加快发展。
5.集中交易正在形成汽车市场主流趋势
汽车市场、汽车城、汽车园区及汽车城市综合体高速发展,为各级政府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目前汽车营销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4S店模式;二是车城或园区模式;三是城市展厅和汽车超市模式;四是网上车市模式;主流销售模式为4S店和汽车城或园区。从国内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规划环境及市场环境实际情况出发,汽车营销模式受其影响会越来越大,4S店模式是标准的营销模式会长期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汽车城汽车园区不仅高速发展,而且很可能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主流趋势。
汽车消费市场面临哪些问题
目前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受到能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约束,汽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一些城市采取了限购、限牌、限行等措施,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汽车产业发展面临问题仍需关注。
1.交通拥堵、油价攀升影响了人们的购车热情
近年来,随着家用汽车日益走入普通家庭,道路拥堵和停车位紧张问题日益突出,不断攀升的油价也让普通家庭感到一定的经济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购车热情。
2.汽车使用成本过高,制约居民汽车消费
据合理的消费支出比例计算,当一辆私家车一年的养车费用不超过居民家庭收入的30%时,居民家庭才有可能较为轻松地购买家庭轿车。按目前私家车一年养车费用约1.5-2.5万元折算,一个家庭养一部车的年收入应在4.5-7.5万元。因此消费者担心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
3.汽车优惠政策退出对汽车市场影响明显
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发生了多次变化,尤其是2009年至2011年期间,每年都有调整,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使处于中低收入购车群体支出压力增大,潜在购买力释放受到阻滞,这是政策杠杆在必要的时期发挥其特殊的调节作用的一种体现。通过购置税务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现在市场发展趋于稳定,市场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的时候,汽车购置税已经去了它原有的调节作用,但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4.城市化综合配套措施发展落后
目前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道路狭窄、道路非网络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高速度、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城市内混合交通、非交通占用道路的情况普遍;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与设计相应的通车能力相去甚远,降低了原本不足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
城市道路拥挤造成城市的行车难,使得汽车的使用效益大幅度下降,对城市居民的汽车消费形成极大的制约。另外,城市小区建设停车场设置不足,由于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且缺乏汽车停车场地,目前成为制约汽车消费的一大不利因素。
5.汽车消费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重视
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城市“三废”排放量的迅速增长,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降低了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信心。汽车尾气中的苯、甲苯等有害物质,不但刺激呼吸道,更是一种致癌物,汽车产生的噪音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负面影响,环境污染成为影响汽车消费的第一大障碍。
6.汽车信贷消费亟待完善
由于汽车消费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了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银行无法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水平制定差别利率和归还保证手段,抵押登记制度一直是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为降低金融风险,银行被迫设置较高的门槛,将许多消费者阻挡在市场之外。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贷款手续复杂、还贷时间过短、贷款购车附加费用高、担保方式太少等原因,大多数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很不满意,不愿选择信贷购车方式,导致汽车消费信贷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很低,消费信用不足,既影响到汽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未来汽车消费仍有较大拓展潜力
从发展潜力看,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90多辆,不仅低于159辆的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一些大城市的限购、限行,恰恰从反面说明中国汽车消费隐藏着巨大潜力。如果再加上未来收入翻番的预期,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还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
一是从促进市场增长的因素来看,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大,说明汽车市场离饱和还有很大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着首次购车的刚性需求。加之我国汽车需求的多层次性、刚性需求及规模化决定了汽车消费高增长具有长期稳定性。据估计,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收入地区仅前期积累的购买力即达上千万辆,而家庭汽车消费第二梯队的规模更为庞大。同时拥有第二辆和购买第二辆汽车的潜在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二是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汽车市场有明显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目前,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市场结构基本上呈343格局,即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约占30%,二线40%,三线30%。随着一线城市限购,二、三线城市逐步放量,市场潜力此消彼长,目前一线市场每年大约下降两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一线市场份额会下降到15%左右,三线城市将提升至55%左右。
三是城镇化建设是促进三线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入城后大多从事服务业,因此会产生对交叉型轿车(商乘两用,要求空间大,能够载人、拉货)的大量需求。同时,三、四线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地区将成为我国汽车市场中刚性需求消费的主要力量。
四是随着汽车价格的持续下降,减少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费用支出。同时,国家不断出台的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的利好政策,又使得消费者购车支出减少,私人购车正日益成为汽车总需求的主要部分。
五是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看,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之后,“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汽车是所有“行”的方式中最便捷、最个性化的产品,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
其他因素还有部分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拉动;消费者的攀比、从众消费行为,提高了消费档次,直接推动零售额的增长;厂家与商家的多种促销,也提高了性价比。这些因素都对未来汽车消费的增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从抑制市场增长因素来看,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与消费区域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会导致部分城市限购,增加用车成本(拥堵的机会成本以及实际油耗增加),从而减少部分需求。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汽车市场继续增长将成为市场主旋律。
四、增强汽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一是要加快城市规划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汽车消费的发展前景,提高城市发展的容量,扩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为汽车消费的普及提供外部条件。在道路交通上,要继续加快城市干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加大快速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体系立体化,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卡口路段多等行车难问题。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从新建项目设计和规划上下手,提高建设项目、特别是新建住宅区的配建停车场标准。改造和完善现有配套设施,在主要商业中心地带增建一批停车场,改善用车环境,方便有车一族的出行和消费。
二是要启动农村汽车消费市场,挖掘市场消费潜力。随着农村改革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潜力巨大的农村汽车市场将启动,尤其是低速汽车、微型车、低端客车和经济型轿车需求可能加速。对于开拓农村汽车市场,要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农村汽车市场的政策和措施,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汽车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低价位节能型汽车,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汽车销售服务和回收网络,确保汽车下乡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三是要完善健全政策,极力优化汽车消费环境。尽管汽车市场受到交通、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但政策措施对于汽车消费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省来看,也有一定的政策空间来刺激引导汽车消费。比如,可以采取补贴或奖励措施扶持低收入人群购车。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约束,强制新建小区保证充足的车位,使车位的出售或租借价格处于较为合理的范围,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收费等,努力降低车主的养车成本。
四是要大力鼓励汽车消费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新车和二手车消费信贷业务,降低汽车消费的门槛,不断扩大汽车信贷消费。推动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汽车流通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汽车流通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大力扶持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的汽车消费信贷,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发展。通过发展消费信用,促使居民消费模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可以提前实现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消费,解决“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