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重磅策划
江苏师大毕业典礼“穿越”教育部官员也着汉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6-26 09:29:24

  教育部官员也穿起了汉服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汉服毕业典礼的一组图片遭到网友广泛关注。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6月20日,江苏师大为900多名研究生举行汉服毕业典礼,参加典礼的学生、校领导及徐州市领导、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均穿汉服,且典礼仪式遵照汉式,现场奏汉乐。网友认为是在做表面文章,不少网络大V也称“很滑稽”。不过,江苏师大有关人士表示,典礼上展示的仪式、汉乐、汉服等均为该校的科研成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传承汉文化”。

  另类

   师生都穿汉服,毕业典礼很“穿越”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是江苏师大举行的第三届汉服毕业典礼。在6月20日的典礼上,台下坐着920名着汉服的2014届硕士研究生。男生身穿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主席台上坐着徐州市领导及校领导,均身穿汉服。

  在赞礼的主持下,全体毕业生向家长、导师及母校行三拜之礼:一拜家长、二拜导师、三拜母校。礼毕,在学生司仪的带领下,毕业生们庄严盟誓:“巍巍中华,浩浩其行。华夏文明,遗我雄风……”。在授予学位证时,毕业生们需要依次登台受礼并通过学位门。

  江苏师大校长任平教授在致辞中称,此次典礼“奏汉乐、着汉服、遵汉仪、沐汉风”。据参与典礼的毕业生介绍,典礼现场有一组由学生组成的乐队,他们身穿汉服演奏汉乐。此外还专门放置了汉式风格的学位门,在授予学位证时,毕业生们需要依次登台受礼并从学位门穿过。

  是做表面文章还是弘扬传统?

  热议

  自江苏师大2012年开始举行汉服毕业典礼以来,质疑声从未停止过,外界对其的批评认为其“走形式”“玩穿越、搞噱头”。

  近日也有网友将今年的典礼图片发到网上引来热议,其中不乏网络大V。新浪微博网友贺延光评价说:“我怎么觉得很滑稽?”还有一位网友说:“这样搞有意义吗?给人们一个什么提示?是复古?是羡古?现代生活需要古人的某些礼数吗?”还有网友称“太滑稽”“太复古”“表面文章”。

  不过,支持的网友认为要赞一个,“在英国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穿传统的英国学士袍,跟学院院长握手,听他说一大堆约定俗成的废话,也没发现英国本土人嘲笑这种几百年的老传统。”

  还有网友提建议说,民族文化越来越被重视起来,这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果,很值得自豪,也很振奋人心。“不过,衣服很不正规,里面那不是中衣是衬衣,领子难看死,这不重要,关键是腰带也没有,头上的那东西纯属画蛇添足。”

  一名参与典礼的毕业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种典礼形式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毕业接受学位,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与其人云亦云,不如来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至少很多年后我们还能记起来。”

   回应

   可以看作一次科研成果展示

  江苏师范大学有关人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质疑声中,汉服毕业典礼连续举行了三年,也一直在完善。“并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我们在走形式。”该人士说,江苏师大对汉文化研究一直很重视,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汉文化学院,在汉乐、汉服等领域,有着较高水平的研究,并且地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典礼上使用的汉服,是学校历史专业的研究成果,根据史料还原出来的,包括礼仪、汉乐等,都有科研在背后支撑。”实际上,汉服毕业典礼,可以看作是学校在汉文化研究方面的一次展示。

  该校校长任平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长期以来,研究生学位服以及学位毕业典礼都是按照西方礼制来做的。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我们希望通过汉服毕业典礼这种方式弘扬我们国家的大学礼制,弘扬汉魂。他也表示,只要社会支持、学生响应,学校会一直把这种毕业典礼仪式保持下去。

  上述人士称:“如果说汉服毕业典礼形式化,那么西方的礼制也是一种形式,那我们何不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风俗传统,实行一套极富中国特色的典礼仪式?”

来源: 现代快报 作者: 记者 刘清香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